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8-08-08
第二屆深圳舞蹈月近日剛剛落下帷幕。作為“深圳城市文化菜單”的主要項目,本屆深圳舞蹈月舉辦多個板塊的主題活動,無論從活動規模、本土原創作品數量,團隊和選手的國際知名度以及公眾的參與度來看,均從多個層面展現了深圳舞蹈煥發出的活力。而深圳舞蹈月,也成為匯聚力量、發現人才、培育精品的良好平臺,積極探索深圳舞蹈發展的路徑與方向。
深圳舞蹈正邁入又一個春天
深圳舞蹈藝術發軔于1980年,至今已經走過三個發展階段。1981年,深圳文聯成立,由于舞蹈家人數不足,當時文聯只設了“音舞小組”,直至1984年才成立深圳市舞協。此后,1986年,深圳藝術學校創辦,1987年10月,深圳歌舞團成立。當時的深圳舞蹈活動多是由市、區兩級文化館承辦、各系統參與的群眾性舞蹈創演活動,參與面廣,作品數量多,但總體欠缺精品力作。
1990年起,華僑城先后成立了四大藝術團,與深圳歌舞團一起形成了專業的舞蹈發展格局。2001年深圳大學舞蹈編導系成立。同時,全市六個區文化館先后建成使用,港龍舞蹈等一批社會組織和文化企業逐步興起。據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會長楊素賢介紹,這個時期,一批專業藝術團體、機構的成立,為推動深圳舞蹈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深圳歌舞團從總政、北舞和各地專業團體,招聘了一批專業舞蹈演員,深圳藝校和深圳大學、中小學引進了一批知名的青年舞蹈專業教師,六個區的文化館也招入一批具有國家一級、二級資質的舞蹈編導和舞蹈演員,多是來自專業舞蹈團體的高職稱人才。”
這一階段的成果是顯著的。深圳歌舞團的《深圳故事·追求》與《祖國,深圳對你說》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時任華僑城民族藝術團編導林樹森的《穆斯林禮贊》獲得21世紀經典舞蹈提名獎;華僑城創演的《龍鳳舞中華》《創世紀》等大型歌舞晚會獲多項國際殊榮;深圳藝校、深圳大學創排的舞蹈分別在歷屆桃李杯、荷花獎及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中取得驕人成績;深圳高級中學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中小學藝術展演中取得“六連冠”;深圳的群眾舞蹈在第四屆全國群星獎評選中獲得廣東省第一個“群星獎金獎”;劉興范的《守望桑田》、譚曉洪的《根情》、金燕的《醒蓮》、蔣立秋的《桅桿上的涼帽》在第十屆全國群星獎評選中獲金獎,轟動了全國群文系統。
在本屆舞蹈月上,不少人對開幕式暨2018世界杯第十六屆國際標準舞公開賽中高水準的演出記憶猶新。殊不知深圳國標舞從1998年開創以來,在市區聯動,扶持機制暢通,專業人員執著追求和創業激情的驅使下,深圳國標舞如今已成為“全國之最”,在專業化與產業化發展方面起到了先驅作用。
時間進入2004年,院團改革之后,深圳歌舞團交給華僑城經辦,二者承擔了深圳市近十幾年來對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此外,群眾舞蹈創編、校園舞蹈飛速發展,國標舞領先,深圳各類舞蹈根據自己的特點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但由于舞蹈專業團隊較為薄弱,也就很難達到更高的藝術高度。”楊素賢說,深圳亟待迎來第二個春天。
打造具有先鋒性的精品,深圳舞蹈再出發
怎樣走出一條深圳特色的舞蹈藝術發展之路?國家一級編導、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廣東舞蹈家協會顧問高成明卻首先提示有“兩個胡同”是不能走的。一是過于規范和套路化的舞蹈類型,比如民族民間舞、古典舞甚至芭蕾舞等。深圳舞蹈從業者很難在這些方面做出突破,而應該以開放的心態,融合創新,創造出新的舞蹈形態、樣式和品格。二是不要陷入“全國各地有什么,深圳也得有什么”的套路思維。
深圳的年輕與活力,令眾多舞蹈界專家表示未來應朝著現當代舞的方向走。深圳創編的民族民間舞蹈應以深圳的形態出現,對于空間、節奏、形式等有獨特的理解和把握,顯示出深圳的特征和個性。不同于北京、上海,從而才能走到全國甚至世界。此外,掌握好現代和傳統的關系也至關重要。高成明表示:“年輕的舞蹈編導應該在敬畏傳統的基礎上,學會‘化’,使之產生一種新意,產生一種和過去完全不同的感覺。這樣,深圳將會出現與城市氣質相匹配的、現代化的、創新性的文化氛圍和舞蹈狀態。”
“與其說是深圳選擇現當代舞,不如說現當代舞選擇了深圳。”寶安區舞協名譽主席莫梓材認為,現當代舞追求鮮明的藝術形象和豐富的民族審美情趣,反映當下中國火熱的時代生活的特點與深圳非常契合。“我們應該用當代的社會精神、當代的審美觀,注入作者的頭腦,客觀審視,并且以此用新的審美來創作舞蹈”。當代舞的一大優勢,就是表現形式,在舞者的形態、舞臺的利用甚至舞種的風格上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作為一個專業的編導,莫梓材認為:“當代舞不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還是要在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基礎上,通過優良的編導技巧,編導出章法嚴密的藝術作品。”
助推人才培養,完善培養機制
在本屆深圳舞蹈月的活動菜單里,舞蹈英才計劃成果展演廣受好評。這是以培養深圳本地舞蹈藝術工作者,提高深圳原創舞蹈作品的藝術水平,建立舞蹈藝術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一大嘗試。經典的舞蹈作品出自優秀的舞蹈人才,優秀的舞蹈人才源于出色的舞蹈教育。對此,深圳市舞協副主席、高級中學集團藝術中心主任高潔認為,在青少年舞蹈人才的培養中,育人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性、審美性、科學性和健康性這幾方面是青少年舞蹈發展的核心。“希望深圳文化系統和教育系統聯合,加大青少年舞蹈教育的經費資助,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舞蹈村’與舞蹈工作室,凝聚深圳舞蹈力量。”
不僅如此,深圳高校聯動社會,進行開放式舞蹈人才培養。創辦于2001年的深圳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至今培養了400多名畢業生,近70%的畢業生在深圳工作。2001年到2009年,深大舞蹈系致力于教學提升,教師從3位增至15位,并建立音樂舞蹈學一級碩士點,并尋求與社會的緊密結合。據深圳大學師范學院舞蹈系副主任張月龍介紹,深圳大學不僅積極參與各類舞蹈比賽與對外交流活動,還把教學和社會實踐、學生就業等結合起來。部分科研課題直接和社會掛鉤。2017年之后,深大舞蹈系將從舞蹈教育、舞蹈創作、對口平臺以及舞蹈理論及科研項目等方面,和深圳舞蹈界加強合作,開放式培養舞蹈人才。
深圳地處改革開放的前沿,舞蹈藝術的發展也深深地打上了這一烙印。這一點,從今年設在歡樂谷的舞蹈月閉幕式街舞展演的火熱盛況可見一斑。從早年旅游舞蹈首開先河,到今天街舞的繁榮,深圳舞蹈藝術界從來不缺青春、創意、時尚的青年人群。目前,深圳熱愛、學習街舞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青少年。中國舞蹈家協會街舞委員會深圳聯盟主任顏慶提出,深圳街舞傳播了正能量,同時也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創編手法單一,過于炫技。“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從業人員沒有受過專業的舞蹈編導學習,創編不出有藝術高度的作品。”對此,記者從深圳舞蹈月獲悉,接下來深圳市舞蹈家協會將成立街舞委員會,培養、提高深圳街舞人才的編導能力,創作出更多具有深圳特色的、有故事性的、有情感性的、帶著深圳城市記憶和人文積淀的優秀街舞藝術作品,登上更高的舞臺,用世界的語言來講述深圳故事。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