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8-06-12
▲第三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在深圳舉行。
當前,魯迅研究還有哪些學術增長點?年輕學者眼中的魯迅研究有何新意?由深圳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為期兩天的第三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深圳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廈門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二十余位學者參會,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再解讀魯迅的一篇作品
本次會議召集人、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清華向本報記者介紹,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定位于“魯迅精讀”,與會代表當致力于“再解讀魯迅的一篇作品”。以解讀一篇作品為基本框架,關聯魯迅在不同時期以不同體裁創作的相近主題的其他作品,旨在幫助普通讀者走進魯迅獨特的思想與情感世界。
“魯迅研究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已有很多成果,產生了很多話題。但在今天,為什么我們仍要閱讀魯迅,仍要研究魯迅,最重要的原因是魯迅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專研魯迅的作品,是魯迅研究的基礎,又是魯迅研究的最終目的。我們希望進一步探討魯迅作品中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們還希望把這些研究介紹給普通讀者。為此,本次工作坊的舉辦初衷是在‘小規模、小題目’的情況下,讓大家用隨筆式的寫法,寫出比較能被普通讀者接受和理解的文章,來分析挖掘魯迅的作品,讓魯迅的意義最大化。”曹清華說。
記者看到,在開幕式上,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黃子平作了主題演講《從愛姑的腳,推定〈離婚〉的主旨并非“反封建”,又由此論及魯迅的身體記憶》。在兩天熱烈的會議研討中,與會學者分享的觀點文章不乏大的學術視野與深度,涉及前沿的學術課題和研究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魯迅研究。需要一提的是,此次與會學者向會議提交的均是未以任何形式在刊物、網絡公開發表的原創論文。
重新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業松重聽《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聲音”,他認為,作品立足于對沉默的國民的魂靈的深刻洞察和對于苦人的深切的人道同情。“在祥林嫂的案例上,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表現為祥林嫂對于家庭幸福的珍惜和渴求,深層是對于封建禮教的控訴和婚姻自主、女性解放和女性權利的爭求。”
“禮教吃人”“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弊害”是《狂人日記》流傳較廣的主題,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劉衛國則對《狂人日記》的主題再辨析。在他看來,也許用“反省吃人習俗”來概括《狂人日記》的主題,更符合作品實際,更貼近魯迅原意。
“魯迅一生寫作了60余首舊體詩。這些詩歌雖然僅為魯迅文學創作的一小部分,但是卻幾乎涵蓋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并記載了他作為現代中國文學、思想的先行者的復雜心路歷程。”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中文副教授楊昊昇探討《魯迅舊詩的歷史感與現代性》,特別是舊體詩這一被“新文化運動”所貶抑的文體如何以其自身承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參與現代作家對當下生存境遇的思考和表達。
寫出平民的精神世界與社會底層那些沉默者的心聲,一直是魯迅小說的使命。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湯奇云以“暫憑杯酒長精神”為題,指出在《吶喊》與《彷徨》這兩部小說集中,魯迅正是用酒精來“激活”乃至“照亮”現實生活中的“怯懦者”或“反叛者”的精神世界。“‘酒’不僅讓其筆下的那些命運失敗者、人生落寞者或時代落伍者,成為了那沉默時代的話語主體,成為了封建文化的批判者,甚至成為了他自身苦悶人生的反思者。”湯奇云說。
(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