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8-11-29
近日,羅湖區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鋸琴藝術家李元慶獲得了亞洲鋸琴協會評選的“亞洲德藝雙馨鋸琴藝術家”稱號。這是“亞洲德藝雙馨鋸琴藝術家”首次評選,李元慶是唯一當選的中國藝術家。
李元慶是鋸琴藝術的文化使者,作為非遺傳承人,他為鋸琴的傳承與推廣殫精竭慮。28年中他創作了6部大型鋸琴作品,其中《客鄉集錦》獲得第9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他的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幾十個國家與地區,其撰寫的著作《中國鋸琴藝術論》于2013年出版發行,填補了中國音樂史鋸琴藝術方面的空白。而作為羅湖區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他更是全力推進羅湖民間文化的發展。
學習僅一個月就登臺表演
李元慶從小學習樂器,敲過揚琴、拉過二胡,大學考入山西大學藝術學院作曲系,在山西省歌舞劇院工作時還從事過打擊樂,但這些經歷都與鋸琴無關,直到他在報紙上看到鋸琴的故事。鋸琴似乎有一種特殊的魔力,一直在李元慶的心中揮之不去。大學畢業后,李元慶調入深圳羅湖文化館工作。一心研究民間藝術的他更感受到了鋸琴的藝術價值。
1990年10月,李元慶決心學習鋸琴。他前往山西太行鋸條廠,跟兩個師傅學鋸琴。李元慶笑著說:“這個工廠是生產鋸的,他們有一個鋸琴音樂研究所,所以也生產鋸琴。我在那里買鋸琴的發票現在都還保存著。”讓人驚嘆的是,學習鋸琴僅僅一個月,李元慶就開始登臺表演了。“那是1990年11月,在深圳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歌舞廳,我演奏了《大海啊故鄉》,臺下的觀眾都驚呆了。”李元慶津津有味地回憶著,“鋸琴的美妙聲音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作品與論著填補行業空白
任何一種樂器都有它的代表作,如果沒有自己的作品,這個樂器就不成立。“鋸琴的代表作,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還沒有。”為此,李元慶一直希望能創作出一部經典作品,讓鋸琴在世界樂壇站穩腳跟。目前,他已經創作出了鋸琴與管弦樂《客鄉集錦》、鋸琴與樂隊《春天隨想》、鋸琴與電子音樂《阿里神韻》、鋸琴獨奏《踩花山》等6部大型作品。
作為李元慶的個人第一交響,《客鄉集錦》曾獲得第9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為了寫這部作品,李元慶還前往梅州采風,在梅州藝術學校學習客家樂器,并將之運用到作品中。“這部作品不單單寫廣東、福建的客家人,而是一個廣義的、實際上是對中國民俗的描寫,寫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設想。”李元慶告訴記者,他計劃寫三部交響作品,每部4個樂章,《客鄉集錦》是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還在創作中。
2013年,李元慶的著作《中國鋸琴藝術論》出版發行,在業內引起轟動。該書成為國內鋸琴的第一本藝術論著,填補了中國音樂史鋸琴藝術方面的空白。“這本書我是從1996年開始寫的,斷斷續續寫了15年,20多萬字。難寫的地方在于沒有案例可查,以前沒有誰發表過相關論文或者書籍。”
想將鋸琴發揚光大
鋸琴是瀕臨失傳的藝術品種,把它撿起來、傳承下去成了李元慶一生的使命。“我正好碰到這個事了,就希望在將來能把它發揚光大。”李元慶說,“本來這個樂器就有世界性,只不過它學習起來比較難,能掌握的人很少,所以大家見到的也很少。但只要給我一個舞臺,我就給世界一個驚喜。這么多年我也做到了,一直在努力的路上,我想把鋸琴做到高雅的音樂廳,做成一個大的樂種。”
鋸琴取材于勞動工具,在外觀上并不好看。為了讓鋸琴得到更多人的喜愛,李元慶對鋸琴的外觀做了改造。“我首先把鋸琴的齒去掉,還給它鍍了鈦、鍍了金,就漂亮了。”2000年,由李元慶設計制造的“金鋸琴”獲得了國家專利局頒發外觀設計專利證。“除了外觀,喜歡鋸琴的人即使想買來學習,也是買不到的,因為沒有人生產,這是個空白。我也在努力,看看能不能把鋸琴制作標準化、產業化。”
越來越熱愛民協工作
作為羅湖區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李元慶最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非遺工作上。“民間文化的精髓就是非遺文化,什么藝術門類都涉及到非遺文化,另外還有民俗類、體育競技類、中醫中藥,都跟非遺相關,所以我們工作的內容特別多。”李元慶說,“在剛剛過去的首屆非遺周,羅湖文聯把深圳的59項非遺項目做成一個拼圖游戲,讓孩子們從游戲的快樂中學習到民間傳統文化。”
鋸琴也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從羅湖區民間藝術家協會創辦到現在,我一直擔任主席一職,越來越熱愛這份工作。”李元慶表示,“民協涉及到方方面面,太多了。民間文化是個框,所有協會都能裝。比如作家協會,我有民間文學;攝影家協會,我有民間攝影;舞蹈家協會,我有民間舞蹈。涉及的面很廣,我們要做各種藝術門類的研究和活動。”(記者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