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9-08-27
“‘永遠的吳瓊花’祝希娟,一直都在‘向前進’,無論是演藝生涯,還是45歲加入建設深圳的拓荒者隊伍,成為‘深圳電視劇的拓荒者’,她在藝術上不斷辛勤耕耘,不斷挑戰自己,收獲藝術生命的一個又一個‘春天’。”談到著名表演藝術家祝希娟,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孫立軍評價說,祝希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表演藝術家,她把每個角色都當作藝術去創作,每個角色都力求是“這一個”,并堅持藝術來源于生活,真正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她努力做人民的藝術家,已80多歲的她仍步履不停,于2018年獲得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當之無愧。
為塑造角色深入體驗生活,不為“演”而演
“祝希娟憑借《紅色娘子軍》中的吳瓊花形象,獲得首屆電影百花獎的最佳女演員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影后’,是偶然中的必然。”孫立軍說,當時導演謝晉為即將開拍的《紅色娘子軍》到處尋找有一雙“火辣辣的大眼睛”的吳瓊花飾演者,很偶然地在上海戲劇學院話劇排練廳,看到正和同學因一個角色而各執一詞的祝希娟,她那雙“火辣辣的大眼睛”,還有對于表演毫不退讓、不甘示弱的強烈個性,讓謝晉大喜過望,并最終讓祝希娟出演吳瓊花的角色。
他說,從題材來講,《紅色娘子軍》要表現的是農奴獲得解放的經歷與故事,吳瓊花從農奴成長為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文弱漂亮的女性反而不符合吳瓊花的角色形象。祝希娟也不是很漂亮的女孩,但她本真的情緒表達正符合“吳瓊花”的角色形象,打動了謝晉,這是偶然。
“雖然祝希娟的形象與角色十分相近,但她深知這還遠不是形象。為了更好地塑造好吳瓊花這一角色,她與攝制組一起到海南生活了三個多月,訪問了當年的娘子軍連長等人,她每天穿著軍裝、草鞋在朝霞里練操,在烈日下行軍,切身感受當年紅軍的戰斗生活。她也曾表示,經過體驗生活,對角色產生新的思考和認識。深入體驗生活,使她更能深刻理解人物,在這一基礎上,祝希娟準確地把握了瓊花性格發展的脈絡——從幼稚到成熟,從沖動到沉著,從一個圖報私仇的女奴到一個勇敢的紅軍戰士,最后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員。”他說,生活開拓了她的創作思路,同時也豐富了她的表演技巧。在《紅色娘子軍》中,她那樸實、剛毅、潑辣、深沉的表演風格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熱烈贊揚。
“正像郭沫若為祝希娟手書的題詞,‘出死入生破舊籠,海南島上皆東風,澆來都是英雄血,一朵瓊花分外紅’?!彼f,“藝術來源于生活,祝希娟塑造的角色成功是必然的。她為塑造角色,深入體驗生活,不為‘演’而演,這也是當下電影角色塑造,以及年輕演員應向這樣德藝雙馨的老一輩影視人學習的精神。”
勇于挑戰自己,不斷收獲藝術生命的春天
“從電影到舞臺,從舞臺到電影,祝希娟勇于挑戰自己,認真塑造每一個大小角色。而且在藝術創作中,她敢于堅持自我,敢于讓觀眾忘掉自己固有的形象,所塑造的角色各有不同,差距很大,充分展示出祝希娟強勁的藝術表現力,獨具特色的創造力。”孫立軍認為,作為著名表演藝術家,祝希娟一直堅持走自己的路,以樸素的表演,塑造不同的鮮明角色,形成多樣化的藝術風格。
他指出,憑借《紅色娘子軍》的成功,祝希娟原本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影演員,但在表演過程中她清醒地發現了自己的局限性,她決心突破本色演員的限制,開拓更為廣闊的戲路。為了探索表演規律,穩步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在畢業時,她毅然拒絕了上影廠的盛情邀請,堅定地選擇了到上海青年話劇團當舞臺演員的道路,成為上海青年話劇團的兩大臺柱之一。
“在舞臺生涯中,她刻苦學習,努力實踐,塑造了多種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話劇舞臺上大放異彩?!彼f,在話劇《無事生非》中,她以明亮、清麗的風格,創造了帶有喜劇情趣的文藝復興時期新女性貝特麗絲的形象。在話劇《再見吧!巴黎》中,她創造的陶解放形象,表明其創作已趨成熟,并能運用生活洞察中感受到的復雜因素,用性格化的技巧來進行創造……在長期頻繁的舞臺實踐中,祝希娟的表演技巧迅速提高,戲路越來越寬,對各類角色的把握越來越準確、自如,在表演上也更加淳樸、自然、細膩和流暢。
“在電影《無影燈下頌銀針》中,她扮演女主角李志華,演繹了一個在黨支部領導下,勇于與舊醫學權威斗爭的青年麻醉醫生;在電影《暗算》中飾演華主任,把慈祥、善良、果斷、談笑間殺伐決斷的老干部形象詮釋得栩栩如生……”他說,正像《人民戲劇》評論所指出的,祝希娟有著天然自成的黑亮,火辣辣的大眼睛,濃重的臉色,稍大的嘴型,加上演員內在素質的剛健、深邃等條件,塑造了中國影劇史上還很少出現過的那些粗獷、豪放、健康、向上氣質的藝術形象。但她所創造的舞臺與銀幕形象中沒有一個是雷同的,每個角色都力求是“這一個”,這是一個演員成熟的象征,說明祝希娟的表現力是強大的,創造力是旺盛的。
不忘初心,真正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
“‘永遠的吳瓊花’讓祝希娟嶄露頭角、一舉成名,1962年,祝希娟被文化部評為‘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她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員?!睂O立軍說,“但祝希娟始終牢記自己只是普通大眾的一員,牢記電影是為普通大眾服務的,真正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p>
他說,祝希娟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始終有一個信念——做人民的藝術家。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普通勞動人民,演員只是一種職業而已,電影不是為了票房服務,不是為獲更多的粉絲服務,不是為商業市場服務。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職業觀、事業觀、價值觀融為一體,深刻認識到,為誰做演員,為誰服務,為誰拍電影。
他認為,作為一個中國演員,祝希娟努力從中國文化中提煉,塑造中國形象。她的藝術風格多樣、樸實無華,但她不是簡單的模仿表演,她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虛假的,充分體現了她獨特的才華、個性和有張力的藝術表現力。
“既要創造所謂的‘小我’,更要強調‘大我’,有大情懷。”他還指出,已是高齡的祝希娟,依然關注社會現實,并放棄安逸生活,2017年主演文藝電影《大雪冬至》,講述關愛空巢老人的深刻主題,憑借精湛演技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以期喚起更多社會關注,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社會擔當。該影片獲得了多項國內外大獎,她也憑借該片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評委會特別榮譽獎。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新時代文藝發展的方向,當下年輕一代演員要向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學習,不浮躁,沉下心,不為市場誘惑,努力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他說,無論是甘愿臺前幕后的平常心,秉承藝術來源于生活,真正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從自信到自強,再到更好地傳承和創新,祝希娟等前輩影視人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在當今浮躁環境下,這樣的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 (記者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