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9-10-25
圓桌論壇:“媒介融合迭代與文藝評論新樣態”
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汪涌豪
◎鄭煥釗(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媒體融合本質上是我們時代的文化融合議題。這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下沉與應用的便捷推動社會大眾多元文化主體的崛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的興起極大改變原先的文化版圖,文化分眾圈層的狀況越來越明顯,出現文化分化與審美代溝等問題(如周杰倫與蔡徐坤粉絲的超話現象)。媒介融合的議題正是面對文化分化的狀況,以媒介的融合推動文化的融合與代溝彌合,從而實現文化整合和文化認同的努力。
推動文化融合要正視網絡文藝的轉化機制:一是適應網絡時代新的文化特質與生產機制,像“毛毛姐”這樣的“土味視頻”,與去年B站十大彈幕熱詞之首的“真實”,都深具網絡青年文化特質。二要尊重數字時代新的存在體驗的表達,如穿越、重生等網絡文學與我們的隨身移動搜索,現實-虛擬的穿越經驗密切相關。三要理解以網絡文藝為中介,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的融合機制。
在今天,網絡文藝不止是一種文藝類型,而成為一種“接口”,是連接不同藝術與社會生活的平臺,如成都、西安、重慶等城市借助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和傳播,極大地提高了城市形象。又如“非遺”傳承已成為抖音傳播中的重要內容。因此,網絡文藝的平臺化成為更大層面上的文化認同與社會公共文化建構的力量。
◎劉英(17k小說網創始人,中文在線集團總裁助理、主任編輯):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媒介融合”,網絡文學就是最好的例證。文學與網絡的結合爆發了巨大的活力,并形成了以“IP”為核心的新樣態。一部小說在網絡上連載,經年累月有上百萬“粉絲”跟隨,并隨著小說出版紙書,開發有聲讀物、動漫畫、游戲、真人影視劇等作品形成巨大的影響力,且能向海外進行輸出,與世界上最流行的娛樂文化比肩。
但是我們學界和評論界對于可能成為世界文化價值高地的網絡文學的研究和支持力度是不夠的。網絡文學自20年前興起至今,研究者依舊很少,與其行業影響力及四億多用戶量不匹配。社會對網絡文學怎么看,政府對網絡文學怎么管,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智囊”的闡發和釋義,在這些方面青年評論家責無旁貸。
研究網絡文學最大的難點是文本問題,需要研究者有很大的決心、毅力和很充足的時間、精力去閱讀上百萬字甚至上千萬字的作品;同時網絡文學有一個囊括作者、讀者、評論家、企業、行業組織、監管部門等在內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龐大生態圈,對這個生態圈的研究也是目前缺乏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如何區分,是一個至今未完成的工作。
◎卞天歌(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后):融媒環境對影視發展的影響包括正負兩個方面:正面無疑是促進影視的發展與繁榮。負面在于,從媒介環境角度上看,大眾媒介搭建了一種“擬態環境”,是一種“象征性”的現實,在媒介融合愈發深入的當下,人們的行為、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也愈發習慣依賴于“擬態環境”。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批評者,都處于這樣的擬態環境之中。我們常常批判的“偽現實主義”作品沒有真實地反映現實、反映生活,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是從哪得來的生活素材。他們處于全媒體環境中,他們面臨的環境是擬態的,得到的資訊也是二手的,我想,他們并非是有意地不去反映真實的生活,而是以為自己反映了真實的生活,但卻不是。對批評者一樣如此,尤其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批評者,同樣包裹在擬態環境之中,對于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邊界的判斷和把握并非那么容易。如何去評價作品?我們的判斷標準在哪里?對于評論者而言,要保持清醒,以更冷峻的觸角去關注生活,而不僅僅是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