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9-07-31
“我們從年輕的時候就用希娟姐姐、彭妹妹稱呼彼此,在特區這片年輕的土地上,我們算是交情最深最老的一對‘姐妹花’了吧。”近日,祝希娟的好朋友、深圳作家協會原主席、著名編劇彭名燕向記者分享起自己與好姐妹祝希娟的過往。彭名燕感慨,從滿頭青絲走到滿頭白發,自己與祝希娟相識、相知半個世紀,兩人雖然見面不多,內心卻沒有分開過。
“我就讀北京電影學院時,就看了祝希娟演的《紅色娘子軍》,又看了《馬背上的搖籃》……好震撼!她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那樣質樸,從形到神那樣逼真,氣場強大,沒有絲毫造作,就跟她這個人一樣真實。”彭名燕說,“電影學院文學課的畢業論文,我就寫了紅色娘子軍《典型環境塑造的典型性格》,得了高分。那時我就在想,這一生如果能認識祝希娟,那該多么榮幸。我的確是很榮幸,后來很快就認識了她。”
兩人不僅相識,緣分又促使她們共赴特區,在同一戰線手挽手,邁步改革開放之路,書寫著不老的“青春之歌”。彭名燕告訴記者,“1984年我從北京到深圳,受邀請寫一部關于改革開放的故事,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去到祝希娟家里,我心里很感慨——‘一個文藝名家的家里,一切的擺設是那么質樸’。”彭名燕說,祝希娟很平和,一點也沒有明星架子。
祝希娟除了拍電視劇、拍電影,還關注年輕影視人,讓彭名燕很感動,“兩年前有一個作家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叫《深圳夢》,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作家希望我把它推薦給一個電視人,我首先就想到了希娟姐姐,結果她二話不說就讓我把小說寄到家里,大概一周就看完了,還給了一個評語。作為一個70多歲的老電影工作者,她能有這樣一份熱情來關注青年人、愛護青年人,是非常難能可貴。她對培養影視接班人毫不猶豫、一馬當先讓我很感動。”
對于祝希娟在影視上的成就,彭名燕感慨地說:“我看著她多次走上領獎臺,不斷演繹著新時代的新形象,她光芒四射、青春如泉的活力令我再次驚嘆。”近年來,彭名燕很少在深圳,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北京和新加坡,“與希娟姐姐偶爾見一面,但心里面就特別舒服,她那種大度的氣質,寬容的風度,使人看到她以后就很喜歡跟她做朋友。‘距離’對于我們這對有著30多年交情的姐妹來說永遠不是障礙,遠也好近也好,心永遠是印在一起的。我與她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我們永遠不會老。”(記者杜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