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3-12-06
2023年12月3日,由深圳市文聯、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指導,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主辦的“2023·中國美術研究論壇——以深圳為案例的灣區美術”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舉辦。論壇開幕式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副主任楊曉洋主持,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梁宇致辭。梁宇書記在發言中對深圳美術事業的發展做了總體評價,介紹了論壇的主題和意義,希望專家學者們建言獻策,從不同角度促進深圳美術研究的發展。本次論壇由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研究收藏部主任陳君擔任項目負責人,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擔任學術主持,邀請相關領域15位專家學者,聚焦灣區美術研究的發展現狀和突出問題。
此次論壇的數位學者以獨特的視角提出灣區美術研究的發展問題和解決方法,為當下的學術研究、創作與認識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上午的論壇由陳向兵主持、尚輝評議,梁江以《開放時代的印記——大灣區美術資源的幾點考察和思考》為題,對大灣區幾個重要美術館的館藏資源進行分析,對灣區美術如何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鄭工在《“開放”與“互動”的深圳美術》中對深圳美術提出了民族、個體、前沿三個特征,同時也分析了澳門美術發展與內地的關系。胡斌在《駁雜的群落與破碎的共同體——廣深當代藝術群落現象》中闡釋了在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群落與生態面貌,以及對中國當代藝術群落和自我組織的關系和多維面向的探析。冀少峰在《灣區美術發展的未來趨勢--以深圳為例》中介紹了灣區藝術機構和藝術品牌,認為應發揮機構自身作用,整合已有文化品牌,增進國際交流,加強美術的國際性與當代性。張新英在《從移植到造血——深圳版畫生態略觀》中認為深圳版畫是在移民文化的城市文化發展格局中,得到從淺層的作品表述到深層的精神追求的逐步完善,一步步完成由移植到造血的本土化進程。李若晴的《文化立市,美術先行——深圳美術三十年歷程回顧(1980-2010)》從發展歷程,從美術機構、創作隊伍的壯大與形成,重大美術活動的影響等方面介紹了深圳美術前30年的發展。陳妤姝的《馬戛爾尼使團圖像里的灣區》以馬戛爾尼使團所繪制的中國圖像為基礎材料,從圖像視角觀察清廷對第一支英國官方訪華使團所采取的種種外交策略。
下午的論壇由陳君主持,冀少峰評議,陳向兵在《空間的再造——關于深圳抽象藝術的敘事》中闡釋了深圳抽象藝術家們自有的表達路徑及表達邏輯。毛少瑩的《深圳非國有美術館發展現狀及管理扶持政策思考》結合專項調研成果,簡要回顧深圳非國有美術館的發展歷程,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其特點及存在問題,并結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議。黃麗平的《淺談深圳與中國當代攝影》介紹了深圳及灣區美術館機構為當代攝影所舉辦的活動案例,闡述中國當代攝影在深圳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及其對大灣區攝影藝術的推動作用。聶曉梅在《從深圳設計四十年看中國當代設計觀念演變》中通過數據分析與案例分析,梳理了深圳設計從1980年到2020年的發展歷程。郭延容在《“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的衍變與推進》中介紹了雙年展產生的背景、展覽的立意、歷屆展覽主題的變化和延續,以及對藝術家和作品的選擇。肖芳凱的《星叢、展鏈及演化:深圳油畫的三重視角》梳理了深圳油畫的線索,創作群體、展覽實踐和消費模式的歷時性視角。劉天明通過《從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談水墨現代化的藝術探索》的闡述,認為水墨的現代化探索不僅是每個藝術家個體的追問,更是時代發展和文化需求的必然,對于今天中國畫創新型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最后,尚輝以《深圳在灣區美術發展中的學術方位》為題,就論壇學者討論的灣區美術史的研究對象與新的視角,以及以灣區美術為背景的美術類型、創作生態等案例進行總結性點評,認為深圳美術是灣區美術發展的新動力,推動著灣區美術進一步走向國際。
學者發言結束后,楊曉洋副主任總結并致謝,介紹了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為傳統水墨藝術在當代中國的發展與轉型所做的工作,力求從新的起點促進深圳美術事業的升級與創新,從而把握當代美術的發展趨勢。此次論壇內容豐富,問題意識突出,研究角度新穎,顯示出當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的創新精神。
來源:深圳文藝創作中心丨深圳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