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3-12-28
12月18日下午,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承辦、深圳市作家協會協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深圳文學創作高質量發展”——深圳文學創作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地專家學者、作家齊聚一堂,圍繞深圳文學創作的發展成績與發展方向,深圳主題文學創作選題論證、實施路徑與成果轉化等話題開展研討,為推動深圳文學創作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會上,廣東省文聯副主席,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梁宇表示,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夢想之城、科技之城、現代之城,也是一座文藝創作的富礦。近年來,深圳推出了舞劇《詠春》《深AI你》、電影《奇跡笨小孩》等一批反映時代、記錄時代、謳歌時代的文藝精品力作。他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踴躍發表真知灼見,為深圳文藝、文學工作建言獻策,并呼吁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講好新時代深圳故事,推動深圳文學走在時代前列、勇當文學尖兵,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尹昌龍提出,深圳是科技之城、科幻之城,深圳科幻藝術、科幻文學成績突出、充滿活力。同時,他認為當下的深圳文學創作“生活多、歷史少”,對于城市文學現代性的挖掘不夠。對此,他呼吁深圳作家多讀書、多研究,沉入其中,讀懂深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謝有順引用美國作家福克納的說法,從經驗、觀察、想象這三個角度分享了他關于文學創作的深入思考:其一,經驗是基礎,文學要有以真實經驗為基礎的細節,否則所有的寫作都是空穴來風、閉門造車,流于空洞、乏力;其二,善于觀察,學會做案頭工作、下苦功夫,要做實證功夫,甚至像做學問一樣考據、辨析、對照、發現;其三,不要急于創作、輕于下筆,要善于想象、學會思考,通過想象和思考獲得解釋時代的能力。謝有順表示,青春、科技、未來、現代,是深圳不同于其他地方城市精神的幾個關鍵詞。深圳作家要進行深思,找到與這些關鍵詞相匹配的形象、故事、人物、細節,在創作實現與時代、與城市的內在溝通。
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顏慧指出,深圳具有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城市品格,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并擁有多樣的文學樣態和龐大的寫作群體。深圳的發展經驗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獨特性,這里也是最容易產生故事的地方。
花城出版社社長、《花城》雜志主編張懿指出,主題文學創作出版需要組織有力的引導、推動,需要加強選題策劃、孵化。除了原創文學、報告文學等體裁外,城市影像、網絡文學、科幻文學、兒童文學等都是深圳主題創作出版的新方向。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元珂提出,深圳文學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自成一體、自成一脈,總能以其對種種“新”的培育與實驗而置身于當代文學現場中心地帶。他認為,未來深圳文學可由四個主題向度和實踐模式開展文學深勘、書寫:一是聚焦地方經驗的宏大敘事模式;二是緊貼時代進程,為新主題、新人物、新經驗賦形的新時代文學書寫模式;三是發現并大力扶持青年作家的科幻文學創作;四是重視并著手深圳文學的話語體系建設。
《北京文學》編輯朱旻鳶提出,深圳是一座文學意義上的城市,深圳的文學和城市是共同成長、共融共生,涌現了一批深刻反映現實生活、集中體現時代精神的力作。他認為,中短篇小說創作的審美視點已從外部現實轉向內在情感,且越來越直逼內心,在對情感深度的開掘和復雜人性的透視等方面頗見功夫,在文學本體論的意義上延續了新時代以來小說創作的生氣與活力。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樽介紹,他的《光影之城:電影中的深圳》一書從電影的角度探索深圳發展歷史,講述深圳與電影的關系。他發現,40多年以來,深圳創作了諸多具有影響力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但是多作為旁觀者,表現深圳之外的故事。深圳影視缺乏屬于深圳人自己的電影形象,更沒有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他強調,深圳影視應該開始關注深圳本土的人與事。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汪洋比較了上海和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征。他概括了深圳城市的三個“新”:新城市文學、新文化生態、新技術表達,這也是深圳面向歷史、現實、未來的三個維度。他認為,深圳作家須有“深圳認同,世界胸懷”,努力構建深圳文學共同體、深圳文化共同體。
《特區文學》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朱鐵軍指出,深圳是青春之城,最具現代性,最有未來性,故應該多發現、多扶持、多引領、多培養深圳青年作家。
據了解,近日,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實施2023年新時代主題文學創作項目,組織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深圳“雙驅”驅動、“雙改”示范等戰略任務,圍繞深圳科技創新、行業引領、社區服務、鄉村振興等典型事跡,創作一批非虛構主題文學,彰顯深圳新時代的開拓力量和創新精神。會上,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劉迪生、謝友義,寶安區作家協會主席郭建勛,深圳青年評論家廖令鵬,深圳青年作家王藝潔等多位項目簽約作家分享各自的創作感想。
(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