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都市報
時間:2024-12-06
11月不僅是深圳讀書月,也是深圳文學季。在這個11月,一系列文學活動在深圳的持續開展,讓快節奏的深圳,不只書香漫溢,更是充盈文學的況味。
深圳文學季作為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作家協會一項常設性、綜合性的綜合文化品牌,深圳文學季創設于2014年,是一個迄今已經堅持十年的文學品牌,歷年來通過開展系列豐富而有創意的文學活動,不斷推動深圳文學的創作、鑒賞、普及以及推廣。
今年亦是深圳市作家協會成立40周年,回望深圳文學40多年的歷程,可以看到深圳不僅是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現場,亦是改革開放驅動下的城市文學演進,它在不同時間段,所展現的文學類型、文學文本與文學焦點,充分印證了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歷程。
市區多維度聯動 展現深圳文學的活力效能
創新文學模式,推動文學高質量發展。11月5日,第十一屆深圳文學季暨第七屆紅棉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深圳市紅立方舉行。經過嚴格評審,最終共評出年度特別貢獻獎1名,年度科幻文學獎1名,年度新人獎1名,小說、詩歌、散文主獎各1名,評審獎各3名,優秀獎各5名。
開展深圳作家作品宣傳推介活動。本屆深圳文學季通過組織專家學者研討深圳優秀作家的文學成績、作品特色和文學現象,為深圳文學建言獻策。今年舉辦“鐘擺與火焰”詩歌分享會,對深圳詩人阮雪芳及其最新詩集《塵埃喜鵲》進行深入研討,展現深圳詩歌新氣象。
對深圳精品文學創作扶持。本屆深圳文學季開幕式上公布了“深圳報告(2024)——深圳都市題材精品文學創作扶持”名單。張傳奇的長篇小說《大河之諾》、簡潔的長篇小說《無限期告別》、雷賢平的影視劇本《深圳向上》入選。
立足新發展階段,敢于跨界融合。市區作協圍繞文學交流、品牌活動等主題加強交流合作,推出系列文學活動,多途徑開創深圳文學新格局。本屆深圳文學季與紅棉文學獎攜手亮相,成為市區聯動協作的一個出色樣本。
開展大灣區文學聯誼交流。深圳市作家協會加強與中國作家協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兄弟城市作家協會和大灣區相關文學機構的交流、互動與合作,以文學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為大灣區文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主題文學創作是對時代變化的及時回應
當下,文學與影視“跨界”生長、相互“賦能”、“破圈”傳播。在深圳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開展的“重塑·融合:從文學到影視”展覽,呈現深圳文學與影視融合發展的成就,同樣是深圳文學季期間的一大看點。
11月6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深圳市公共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深圳畫院)主辦的“深圳故事的時代表達——2024深圳主題文學創作研討會”在深圳舉行。來自北京、廣州、香港、深圳等地的文學評論家和作家,圍繞深圳文學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深圳主題文學創作的選題論證、實施路徑與成果轉化等話題開展深入研討。
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金琇表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廣東故事、講好深圳故事,是新時代深圳文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她就如何推動深圳主題文學創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是要創新表達、豐富形式;三是要傳承文化,弘揚精神;四是要開放視野、國際交流;五是要跨界融合、多元發展。
寫出更多表達時代精神的文學作品
主題文學創作,雖為命題作文,其實是一片創作藍海。深圳作家在不同時期都有較好的實踐。
楊黎光曾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沒有家園的靈魂》、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等。如何聚焦深圳“雙驅”驅動、“雙區”疊加、“雙改”示范的戰略任務,圍繞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工業科技、革命歷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其他重大題材展開創作,亦成為深圳作家新時代文學創作的使命。從這一角度可看到深圳作家如何用深圳故事進行時代表達存在廣闊的空間。
深圳特區報文教部副主任、《新閱讀》周刊主編劉憶斯認為,深圳多元文化的背景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深圳文學從根本上應該體現改革開放特色,關注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尤其是人的生命價值。
從劉西鴻的《你不可改變我》到吳君的《十七英里》,再到蔡東的《月光下》,它們分別代表了深圳文學的不同發展階段,分別展示了深圳改革開放40年多來的生活變化和精神演進。
南方都市報記者 謝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