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時間:2014-01-24
當代詩歌的跨界演繹與視聽闡發
——2013年“第一朗讀者”詩歌活動綜述
張德明
“第一朗讀者”是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它與“創意劇場”、“中國詩劇場”等并稱為深圳戲劇家協會近年來創建的三大文化品牌。繼2012年成功舉辦第一屆之后,2013年第二季的“第一朗讀者”于2013年8月份全新開啟,總策劃由深圳市委宣傳部長王京生擔任。第二季的“第一朗讀者”活動立足于社會和精神主題,推出“時代抒情”、“女性的花朵”等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專題,每月兩次,共十場。受邀的外地詩人有于堅、李亞偉、李笠、姚風、孫文波、娜夜、呂貴品、黃禮孩、瀟瀟、安琪、潘洗塵、廖偉棠、沈浩波、阿翔等25位曾獲得過國際和國內諸多重要獎項、最具時代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詩人以及吳思敬、韓作榮、葉延濱、李小雨、林莽、王明韻、何向陽、霍俊明、王曉華、楊慶祥、張德明、張曉紅、劉波等著名的批評家。
“第一朗讀者”由深圳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從容發起,這種詩歌演繹形式,體現著從容主席希圖通過新的闡釋渠道來充分敞現中國新詩的豐富美學內涵、迅速提升當代優秀詩歌的群眾影響力等詩學理想。“第一朗讀者”吸納了“中國詩劇場”的成功經驗,利用朗誦、戲劇表演、音樂、演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來對新詩文本進行綜合性闡發,并借助開放性的沙龍格局和大眾參與的文化氛圍,盡可能釋放新詩的藝術潛能,立體地展現出當代詩歌的多方面美學素質。
“第一朗讀者”通過調動朗誦、音樂、戲劇、舞蹈、演唱等多種藝術表達元素,成功實現了對當代詩歌的跨界演繹。這種跨界演繹在2012年的第一屆期間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在第二屆又有了新的突破,不僅各種藝術媒介的配合更為默契,而且它們對詩歌文本的詮釋也更為精準和到位,活動得到了中國劇協領導大力的關心和支持!
近年來活躍于國際詩歌舞臺、出席過各種詩歌活動的著名詩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西川,在參加完“第一朗讀者”的活動后,就曾稱贊說:“我在國內外參加過很多詩歌活動,像這樣具有先鋒精神的綜合性藝術表達現場只能深圳做到。具有戲劇經驗的團體做到。”這是對“第一朗讀者”所具有的“先鋒精神的綜合性藝術”進行的充分肯定。
對詩歌的朗誦、演唱和戲劇演繹,其實都是在對詩歌進行再度創造。廣東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楊克就認為,“第一朗讀者”是非常成功的原創詩歌活動,它表現出突出的“專業性”。楊克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朗讀者”選取優秀的當代詩歌來加以誦讀、演唱和戲劇表演,其實是對當代詩歌所作的多向度創作,這種創作,不僅將當代優秀詩歌的審美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而且對于促進當代詩歌的大眾傳播和經典化來說,也是極有意義的。“第一朗讀者”在新詩的大眾傳播與作品經典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葉延濱、何向陽等詩人和評論家的充分肯定。中國作協全委、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著名文學評論家何向陽精彩地指出:“‘第一朗讀者’真正實現了詩歌與大眾的深度交流,這是新文化背景下的詩教傳統的創造性接續。”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著名詩人葉延濱則高度評價了“第一朗讀者”的歷史價值,他認為:“這一活動對于詩歌的經典化和大眾化的傳播所起到的作用是長久的,經驗值得推廣和總結,具有歷史價值。它是21世紀最重大的詩歌事件之一,它必將載入中國詩歌史。”
“第一朗讀者”借助朗誦、演唱和戲劇表演等藝術形式,從視覺和聽覺等層面對當代詩歌加以新一輪闡發,體現出中國新詩的閱讀與闡釋在視聽尤其是聽覺層面的補課。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新詩習慣性地劃分為“可看”的詩和“可讀”的詩兩種類別,并認為屬于“可讀”的詩一類的朗誦詩其藝術質量是不高的,而真正質量較高的詩歌可能只適合“看”而不適合“讀”。殊不知,這是陷入了一種認識的誤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給詩歌下過一個定義,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也就是說,聲音是詩歌的“花朵”,是其中最絢爛的部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管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都應在聲音層面上體現著極大的美學潛能。而有些詩歌在閱讀時,“看”是一種境界,“聽”是另一種境界。新詩在聽覺方面的闡釋,以往并非不存在,許多大型的詩歌朗誦會即是明證,不過,各種詩歌朗誦會舞臺與觀眾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這造成了演繹詩歌的聲音與傾聽者之間有難以消除的隔膜感。而“第一朗讀者”的現場,朗誦者和聽眾之間直接面對,演繹詩歌的聲音可以直接訴諸聽眾的心靈,激起聽眾迅即的情感反應。參加了本年度第七場活動的著名詩人安琪說:“‘第一朗讀者’的影響非常大,我早已知道。但是,現場仍然讓我特別驚訝,我曾經想象,但是現場卻超乎我們的想象。這樣一種心靈化的詩歌用特殊的表現樣式,讓我非常震驚。”與安琪同場出席活動的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西詩歌》主編、著名詩人黃禮孩意味深長地指出:“詩歌是一種儀式,而今天詩歌卻以另一種儀式回到我們的心靈。‘第一朗讀者’現場非常有光芒,這樣一個活動影響到的是更多的民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想象的邊界。”兩位詩人不約而同地說出了“第一朗讀者”直接作用于人們心靈的藝術感召力,可謂英雄所見。我們可以舉詩人王順鍵為例。他參加的是本季“第一朗讀者”的第4場活動,當朗誦者朗讀他創作的紀念父親的詩歌《完美的病人》時,王順鍵忍不住心潮激蕩,眼中的淚水奔瀉而出,不得不悄悄走離現場以平息內心的激動情緒。在場的王明韻、潘洗塵、從容等詩人都目睹了這難忘的一幕。王順鍵的強烈反應,體現的正是“第一朗讀者”直接作用于人心的藝術感染效果。
2012年的“第一朗讀者”活動主要集中于深圳大學的西北谷咖啡館和華?藝術沙龍兩個相對狹小的空間,2013年則不再局限于這兩個空間,而是將活動空間擴大,在中心書城舉辦八場及福田區音樂主題館舉辦兩場,這意味著“第一朗讀者”在更為開闊的意義上將詩歌推向各個階層和群體,真正在公共文化空間和社會空間有效傳播詩歌并使受眾真正最大可能地接觸詩人和視聽詩歌。本季投入“第一朗讀者”的演職人員明顯增多。每場參與的導演、演員、詩人、朗誦者等,每次幕前幕后的市劇協會員及各類藝術家達到上百人,觀眾每場過千人,全年上萬人次觀看表演與朗誦。通過電臺傳播渠道,近百萬人次收聽。受眾面的增加意味著詩歌傳播范圍的擴大和群眾影響力的提升。10場活動要推出了各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數十位;推出10位戲劇導演、近百位戲劇演員、流行音樂人及大量優秀詩歌及國內外詩人;同時推出廣東本土詩人。2012年和2013年兩季,“第一朗讀者”共推出46首原創音樂唱詩。
2013年“第一朗讀者”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詩現場”、“詩對焦”環節的增設。“詩現場”側重的是讓市民第一時間走進當下中國鮮活的詩歌現場,以“詩現場”在場體驗、在場感受和在場參與的方式,用各種藝術手段全方位地打開詩歌幅面,面向公眾和社會立體性地呈現詩歌現場氛圍,讓廣大市民和各個階層人士都能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詩對焦”則突出市民的現場參與性,讓到場市民與詩人可以在現場進行直接對話,就詩歌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展開問答和論辯,熱點交鋒既起到了活躍現場氣氛的作用,也促進了觀眾對當代詩歌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