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時間:2016-04-26
2016年4月20日下午,深圳市文聯組聯部副主任李惠、深圳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吳金富實地調研羅湖口岸粵劇曲藝社,市曲協副主席李活等陪同。
調研組先后赴羅湖口岸、玉桂園曲藝城、羅湖商業城等地觀看了48間曲藝社,并在曲藝社錄音棚中欣賞了粵曲錄制,詳細了解了我市粵劇曲藝的發展歷程和現狀。觀摩中,吳金富主席對粵曲曲藝給予了高度評價,對粵曲工作者不氣餒、不灰心的勁頭充分贊揚,表示粵曲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藝術特質、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但是粵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創新,希望粵曲藝術社團能夠進一步制定詳細發展規劃,開拓新的運營模式,形成特色文化產業,推動深圳粵曲藝術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調研中,組聯部副主任李惠表示:“粵曲藝術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是深深扎根在嶺南文化土壤中的曲壇幽蘭,羅湖口岸依靠地理優勢,完全可稱為“粵曲文化集散地”。首先,敬佩粵曲藝術家對這門藝術高昂的熱情、不懈的堅持和無私的責任感,為粵曲的傳承發展做了非常大的貢獻。再次,口岸曲藝社的存在不僅能促進深港澳三地粵曲藝術交流,也是維系海外同胞感情的紐帶。所以,對于粵曲這個廣東的重要文化標志和文化品牌,我們秉著全力服務的宗旨,配合一切工作安排,同時也希望羅湖曲藝城能夠有一個組織者,以全新的方式把粵曲藝術家聚集起來,按照藝術的發展要求尋求新的藝術生存、傳承途徑,在深圳乃至全國的粵曲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深圳粵曲以曲社的形式開始于1995年,依托羅湖口岸的優勢,與香港一路之隔,為粵港兩地提供特有的精神文化娛樂,更是推動粵劇曲藝文化的先驅動力。活躍在基層的團隊70多支,均藏身于羅湖口岸密集的樓群中,從業人員達到千人以上,搭建起來的文化平臺更是全國罕有,每間曲藝社都布置古樸,甚至還有亭臺樓閣,同時現代化的設備也一應俱全,曲藝社內都有專業的錄音室,配備高胡、二弦、揚琴、喉管、鑼鼓、古箏、琵琶等專業樂師,每一天,都有港人粵劇粵曲愛好者跨境光顧,一展歌喉。所有的演唱人員都可將自己演唱的曲目錄制成碟,也可以上妝扮相,留影紀念。曲藝社每月近60場,每天兩場,每場演出時間約4個小時,每年也都有各種團隊赴境外演出,為深港澳各地的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曲藝社目前還是散兵游勇、各自為戰,沒有一個聯盟組織,未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行業,在經營、管理、發展中都存在諸多問題。此次調研活動,除了參觀學習粵曲文化,了解粵曲的現狀,更希望為粵曲的發展商討出一個新的出路,如何融入現代、深入生活,促進曲藝事業的傳承、創新、繁榮發展。(呂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