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1-03-20
3月19日,“灣區主旋律文學與紅色文化傳承——《日出東江》”出版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活動中,來自深圳、惠州的多位專家學者和評論員,就《日出東江》的創作意義和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該活動由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海天出版社和惠州市文聯共同舉辦。
《日出東江》是一部由深圳作家田粟創作、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旨在向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獻上一份特殊禮物。據了解,該作品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抗日救國為主題,故事以尋親為主線,講述阿好、阿蟬、順女三個5到11歲的小女孩,因日軍侵華戰爭,與家人失散,各自所經歷的不同遭遇。小說塑造了劉勝、郭躉、畢罡、鬼手、桂嬸等一批有血有肉的普通百姓,他們心系國家民族命運,飽含家國情懷,堅持長期抗擊外敵,最后在共產黨東江游擊隊領導下,終于迎來了勝利的曙光,取得了徹底的革命勝利,警醒國人勿忘國恥、牢記歷史、珍惜和平。
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黨組成員張晉文表示:“《日出東江》講述的是發生在東江流域的紅色歷史故事,惠州與深圳同屬東江流域,同飲東江水,小說講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紅色歷史故事,作為大灣區框架之下的惠州和深圳聯合舉辦“灣區主流文學”研討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為灣區文藝交流與合作開創了局面、樹立了范例,希望深惠兩地文藝機構和文藝工作者能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合作與交流,為促進灣區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做出貢獻,以文化促進經濟,助力灣區建設。”
故事源于生活,創作結合虛實
《日出東江》是一部歷史文學作品,它以虛實結合的方式開展創作。在歷史事實大框架下,抽象創作出了其中眾多的小說人物。
研討會上,田粟表示,《日出東江》創作靈感來自于現實。“主人公阿好和阿嬋都是現實的人物,書中尋親的情節講述的正是她們的故事。特別是阿好,她憑記憶在廣州找回失散的家人這個情節基本是原封不動地來自現實。”其次,作為深圳本土作家,田粟對東江縱隊抗日事跡尤為感興趣:“故事的大背景,東江縱隊抗日事跡,尤其營救文化人士這塊,歷史上也是有的。作為廣東人,東江縱隊是我們的驕傲,是巨大的歷史財富,更是我們的精神源泉。”
“他們是處在那個歷史時代里無數中國人的生活、遭遇和思想的濃縮,我正是通過刻畫這些抽象出來的小說人物來襯托那個時代,體現東江縱隊的愛國、救國運動,以及對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革命運動的貢獻和意義的。”田粟說道。
情節跌宕起伏,可讀性極強
研討會上,專家一致認為,該書故事情節跌宕、柳暗花明,語言簡練、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較高的歷史、文學價值。
惠州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安想珍表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這本書作為紅色文化傳承的代表作,極具先進的時代性。同時,其接地氣的敘述方式,又富含可讀性和趣味性。
“在大歷史的動蕩下,其實是一個豐富而生動的民間世界,那是一個個小歷史的組合,作家田粟在《日出東江》中提供了可以感覺、可以觸碰的歷史。”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副研究員劉洪霞在活動中表示,“這種民間性的表達,仿佛為作品插上了翅膀,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與可讀性。《日出東江》中塑造的民間世界不僅具有傳奇性,更有豐富的細節性,嶺南地區民俗元素舞獅子、漁燈舞比賽的加入,以及當地百姓與日軍比武,更加證明了歷史場景的真實。”
在海天出版社編輯部主任胡小躍眼中,本書很好地將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通過真實可信的人物,反映出了灣區一帶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革命勝利的過程。“我覺得紅色題材尤其要講究藝術,并不是說題材重要就可以忽略藝術標準。《日出東江》用了很多地方色彩的語言,這是很好的一個特點。我有幸編過田粟老師兩部作品,發現他的創作熱情非常高漲,生活節點很豐富,藝術靈感和文學想象力也很豐富。就像這本書,書中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正面抗日,另一條是側面反映;一條是充滿陽剛之氣,悲壯大氣。另一條是情感細膩、悲天憫懷,充分說明了抗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個主要思想致敬沸騰的歲月
而在田粟心中,他更想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三個方面的主要思想。
一是體現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劉勝等人早年加入義和團愛國救亡運動,一度寄希望于當時的清朝政府,結果其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卻被他們所維護的腐敗王朝與侵略者聯手絞殺了。作為義和團運動的幸存者,劉勝等人在東江流域西嶺村隱姓埋名,后來又把抵御外敵的希望寄托在了軍閥和國民政府身上,甚至是寄托在了搞封建迷信的慕容聰身上,結果不僅再次讓他們失望,還差點搭上了他們的身家性命。直到他們遇見了一支活躍在東江流域的共產黨抗日隊伍,也就是東江縱隊,他們才又重燃了希望,找到了真正的出路,并最終實現了救國之愿,徹底打敗了侵略者。
二是告誡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阿好、阿嬋、順女,幾個幼小的女童,她們本應在父母親的懷抱里享受父母的呵護與溫暖,但她們的家卻被日本帝國主義的炮火炸得粉碎,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蹄將她們與親人沖散,使得她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落得了被販賣、被欺凌的境地。
三是和解與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心愿。小說中,一個遺留在中國的日本老兵,在被救助后,自愿選擇留在了這個曾經被他們傷害過的國家,用自己的勞動回饋這個國家和人民,這對他是一種救贖,而對中國人民而言,卻是一種寬恕。這是歷史的潮流,也是兩國人民由衷的希望和選擇。作品中的這種和解的精神不僅體現在中日兩國之間,還體現在民族內部矛盾化解之中。作品中陳村百歲長老福榮叔臨終時,對陳村與西嶺村過往恩怨所發出的感嘆——兄弟鬩于墻!就是典型的范例。在此,我們衷心祝愿世界和平,海峽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
“除上述三個主要內容外,作品還埋下了一個伏筆,用來比喻當時中日兩國的戰斗力和民族性。這個伏筆就是劉勝、郭躉、畢罡、鬼手等人與日本戰俘小野的比武,以及阿嬋與遺留在中國的日本老兵的搏斗,通過對他們較量過程中勝負反轉的描述,映射出了兩個國家內核的差異:日本狂妄自大,意圖先發制人,急于求勝,但卻后繼無力,從而注定了他們的失敗;中國人民含蓄、謙讓,不主動挑戰,但卻隱藏無窮的潛能,做到厚積薄發,后發制人,從而注定了勝利最終必定屬于我們。”田粟激動地說。
【讀特+】
作者田粟,本名廖建明,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個人已先后出版《暮春》《葫蘆記》《追逐純粹的人》《小龜傳奇》《山腳下的女人》等長篇小說。《葫蘆記》獲2020年廣東省第九屆民間文藝著作獎三等獎。
(轉自讀特,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焦子宇)
(聲明:本網站轉載其他媒體內容,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不具有任何商業目的。如有版權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盡快妥善處理。)
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官網:http://www.1111567.com
郵箱:swlcyb@shenzh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