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1-02-08
市場語境下的深圳戲劇發展探析
黃娟
摘要:本文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在市場語境下對經濟特區成立后的深圳戲劇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對深圳戲劇活動多,發展快,市場趨勢好,但面臨缺人、缺精品、缺影響力、缺整合機制的現狀進行分析。強調深圳戲劇應該堅持戲劇文化屬性和產品屬性并重,積極構建戲劇多元化的良性發展格局,實施戲劇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全方位加強戲劇市場培育。
關鍵詞:深圳戲劇 ?市場語境 ?現狀分析 ?發展方向
從戲劇歷史發展來看,中國戲劇成熟于元代,深深扎根于普通市井文化之中,中國戲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本身是具有市場屬性特征的。元雜劇“演出之活躍、觀眾之廣泛是雅典城邦、羅馬劇場和印度梵劇演出規模甚至是莎士比亞時代所望塵莫及的”[黃卉:《元代戲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75。]。從時代背景來看,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文化產業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實現戲劇藝術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率先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是其肩負的最重要使命之一,研究探析改革開放后市場語境下的特區戲劇事業和產業發展具有經驗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深圳戲劇40年發展概述
特區成立之前,深圳戲劇演出門類比較單一,僅粵劇一枝獨秀。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的近四十年間,深圳戲劇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本文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對深圳戲劇進行梳理。深圳特區建立的第一個十年,是“藏藝于民”,延續傳統發展的十年。這一時期,伴隨著移民潮,不少戲劇家和戲劇工作者來到了深圳,然而在當時一切以經濟建設為歸依賴的大環境下,戲劇并不是當時市場經濟的優先選擇,這些人的到來也并沒有改變深圳戲劇的大格局,甚至大多數人并沒有從事戲劇專業方面的工作,他們散布在深圳各行各業之中,為深圳戲劇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力量,這個現象被總結為“藏藝于民”。這一時期,戲劇人因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從藝,排演了在當時風行的校園戲劇《魔方》并在廣州、海南巡回演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對當時戲劇發展的大環境來說,這只是深圳戲劇的個例和偶然現象。這一時期深圳戲劇仍以延續粵劇發展為主,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深圳市粵劇團在原寶安縣粵劇團的基礎上重新組建,成為深圳第一個戲曲藝術表演團體,推動了深圳粵劇的發展與繁榮。“特區成立后的20年間,深圳粵劇團上演了41臺大戲,演出場次達到2000場”[熊源偉《新移民城市 戲劇文化特征——深圳戲劇現象思考》,《戲劇》雜志,2000年第3期,94。],編演了《鴛鴦淚灑莫愁湖》《情僧偷到瀟湘館》《風雪夜歸人》等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劇目,馮剛毅憑借《風雪夜歸人》成深圳第一位“梅花獎”得主。
深圳特區建立的第二個十年,是深圳戲劇進行多樣性初探的十年。1991年,深圳制定了《深圳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八五”規劃》,市委市政府開始貫徹實施“五個一工程”[“五個一工程”:是自1992年起,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舉辦的每年進行一次的評選活動。這五個方面是:一部好戲劇作品、一部好影視作品、一部好圖書、一部好理論文章、一部好電影。],“文化深圳”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文化體制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在這一大環境下,1992年,深圳市戲劇家協會成立。1995年,深圳大學創辦了藝術學院表演系,深圳有了專職的、持續性的戲劇活動。這一時期,深圳戲劇整體體量還不大,但戲劇人進行了多樣性的拓荒探索。在話劇方面,深圳實驗戲劇蓬勃發展,在當時影響較大。深圳市戲劇家協會演出的小劇場話劇《泥巴人》獲得中國小劇場戲劇展演優秀編劇、優秀導演等6項大獎;深圳市戲劇家制作體的無場次話劇《我愛莫扎特》獲得廣東省國際藝術節優秀導演獎、編劇獎和演員獎,實驗戲劇《希望》《故事新編之鑄劍篇》《喇叭、小號和口哨》等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主旋律話劇成績不俗,深圳市委組織部、宣傳部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組織排演了大型話劇《賀方軍》,該劇在深圳大劇院連演3個多月,演出近百場,獲得了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由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區政府主辦,深圳福田區文化局、 深圳大學藝術學院聯合演出的《窗外有片紅樹林》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編劇獎、導演獎、表演獎等多項大獎,并晉京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獻禮演出。小品創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羅湖小品“戲窩子”崛起,領頭人正是日后被譽為深圳小品“三駕馬車”的張福生、梅玉文和方偉元,他們的多個作品多次獲得了群星獎、中國曹禺戲劇獎。在舞劇方面,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局組織策劃,深圳歌舞團創作排演的大型現代舞劇《深圳故事·追求》獲得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是我國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晉京演出獻禮劇目。在音樂劇方面,二十一世紀演藝中心推出了《白蛇傳》進行商業性演出,“創下了演出 900 場的紀錄,場面火爆,一票難求。”[劉莎莎,《多部音樂劇深圳演出頻頻遇冷,業內人士剖析——內地原創音樂劇硬傷何在?》,《深圳特區報》/2013 年/5 月/9 日/第 B11 版。]然而,在這一時期,傳統戲劇受到了嚴重沖擊,粵劇市場逐漸蕭條。粵劇團進行了體制改革后,創作了現代粵劇《情系中英街》,該劇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演員卓佩麗因此劇獲得梅花獎,深圳獲得了第二朵“梅花”。這十年里,深圳戲劇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深圳戲劇官方參與度高,意識形態功能較強,重教化而輕娛樂,重宣傳而輕審美,劇目創作大多以評獎為導向,深圳戲劇雖然有了零星的市場探索,但深圳戲劇的市場培育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深圳特區建立的第三個十年,是戲劇活動逐漸普及,戲劇市場日益活躍的十年。2003年深圳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同年,深圳市開始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把文化產業列為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在這一大背景下,雖然現代粵劇《駝哥的旗》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曹禺戲劇優秀劇目獎等多個獎項,被認為是深圳市粵劇團的巔峰之作,馮剛毅憑借該劇成為粵劇界第一個“二度梅”獲得者,然而這仍未改變深圳粵劇團改制成為民營企業的命運。隨著特區的建設和發展,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在改變深圳人口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深圳的戲劇結構,粵語這一方言在深圳的話語主導權逐漸喪失,普通話成為了深圳的主導話語。粵劇和其他傳統戲曲一樣遭受著時代挑戰。這一時期,政府主導的惠民戲劇活動逐漸增多,到2010年,根據深圳年鑒提供的數據顯示:共舉辦“周末劇場”52場、“美麗星期天”27場、“戲聚星期六”24場;實施“流動文化服務”工程,組織“流動大舞臺”、“京劇、粵劇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293場。[深圳史志辦公室,http://www.sz.gov.cn/cn/zjsz/nj/201203/t20120328_5646541.htm。]不少深圳戲劇品牌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初創,2005 年羅湖成為首個“中國劇協小戲小品創作基地”,常年舉辦全國戲劇交流研討會,成了蜚聲全國的戲劇強區。2006年深圳市劇協創立了“創意劇場”,首屆創意劇場就推出了五部作品。2009年,“戲聚星期六”創立,該品牌每年舉辦多場戲曲公益文化講演活動。寶安“戲曲進校園”活動在這一時期也開展地如火如荼,頻頻摘得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寶安戲曲娃成為了響亮的名片。戲劇進行了多種跨界嘗試,如胖鳥劇團策劃了《畫須添龍》水墨劇場展,探索了戲劇與書畫藝術的跨界結合,深圳戲劇家協會嘗試將戲劇與詩歌結合,在2009年提出了“詩劇場”概念,推出了“中國詩劇場”。眾多的戲劇普及活動培育了深圳的戲劇觀眾和戲劇市場。這一時期,深圳的話劇市場產生了快速的變化,“2005、2006 年深圳兩年的話劇演出加起來都不到 20 場。從 2007 年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引爆深圳人的話劇熱情后,深圳話劇市場一步走進春天”[楊青,《深圳話劇原創力量何時出籠?》,《深圳商報》2012 年/3 月/29 日/第 C03 版。],深圳話劇商業演出日益增多,深圳有了胖鳥劇團這樣的民辦非盈利戲劇演出機構,也有了深圳八厘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樣的以“戲劇創作、演出運營、戲劇推廣”為主體的民營公司,深圳戲劇的市場氛圍漸濃,然而深圳原創戲劇在商業演出之路上仍停留在起步探索階段。在原創戲劇方面,仍有大型話劇《陽光地帶》《深圳日記》、舞劇《大圍屋》、話劇《網絡.COM》、實驗戲劇“南頭怪事”系列等佳作,但是與深圳戲劇市場的發展相比,已經顯露出深圳戲劇原創力不足的問題。
深圳特區建立的第四個十年,是戲劇活動全面開花,戲劇市場更加成熟的十年。這一時期,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文化立市戰略,推進建設文化強市,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扶持。“戲聚星期六”“戲曲早茶”“劇匯星期天”“第一朗讀者”“創意劇場”等戲劇品牌活動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一批“中國戲曲小梅花培訓基地”“中國少兒京劇培訓基地”紛紛落戶深圳。深圳本土原創戲劇節、寶安戲劇月、羅湖青年戲劇月、南山戲劇節、龍崗“拉闊”戲劇節等戲劇節活動陸續開展。各區戲劇發展特色鮮明,如羅湖區打造了“09劇場”這一原創文化品牌,形成了以節目創演為核心、以劇團資源為依托、以館有場地為陣地、以社會參與為支撐、以群眾滿意為動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品牌,成為國內戲劇小品界獨樹一幟的文化現象。福田區劇協持續推進“戲劇高地”計劃,以福田文化館·戲劇主題館為主陣地,舉辦國際經典名劇交流展演,推出國際少兒藝術交流季、愛丁堡戲劇前沿劇目展演等高水準演出項目,舉辦戲劇雙年展。這一階段,轉企后的粵劇團更受到市場的檢驗,重排了經典劇目《風雪夜歸人》,編排了粵劇《雷雨》等劇,也獲得了多項大獎,青年演員吳曉毅和譚蘭燕憑借《雷雨》獲得全國戲劇文化獎表演大獎,青年演員吳曉毅和吳思明憑借《風雪夜歸人》《雷雨》獲得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深圳粵劇有著深厚的傳統和輝煌的歷史,但是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大眾文化取向發生變化,粵劇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急劇改變的情況下,粵劇在戲劇發展中逐漸邊緣化,如今,深圳新一輪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正在進行中,粵劇發展的創新和傳承是當務之急。在深圳各類戲劇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一批年輕的戲劇人和民間戲劇團體異軍突起,為本土戲劇市場帶來了勃勃生機。荔枝青年劇團、鬼馬戲劇、甸甸巴士話劇團、爪馬戲劇等深圳本土劇團在這一時期集中出現,劇團創始人及成員以80后和90后為主,這一批戲劇人嘗試拓展戲劇類型,把許多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戲劇帶上了深圳舞臺。甸甸巴士劇團出品的粵語舞臺劇《馬桶大爆炸》在第41屆香港藝術節首演,榮獲香港舞臺劇年度十大最受歡迎劇目。爪馬戲劇的懸疑劇《同謀》是深圳本土劇團第一次嘗試與美國百老匯版權合作。鄒曉勇戲劇工作室創作的詩歌舞變奏三幕劇《木心·人曲》受邀參加2016第四屆烏鎮戲劇節、2016第三季鰲湖藝術節,2018全國巡演也成為小劇場劇目的票房黑馬。隨著戲劇市場的不斷成熟,這些深圳本土劇團走向了常規化商業化創作與演出,孕育出一批屬于深圳本土的戲劇專業隊伍,出現了不少優質好劇,推動了深圳本土戲劇市場逐步成熟。在深圳原創戲劇方面,雖然仍有《突圍1978》《莊先生》等佳作,但是本土原創能力不足的問題愈發凸顯。
二、深圳戲劇發展現狀分析
經過近40年的培育和發展,深圳戲劇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與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相比,其戲劇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有著較大提升空間,現階段,深圳戲劇呈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圳戲劇從業者逐漸增多,但深圳戲劇人才仍然缺乏。經過了近四十年的戲劇人才培養,“深二代”戲劇人成長起來,活躍在深圳戲劇的各個領域,為深圳戲劇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力量。近年來,深圳戲劇發展的良好勢頭,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戲劇專業院校的年輕人來深圳尋求機會。但是深圳戲劇人才仍然缺乏。一是深圳戲劇教育力量薄弱。目前,深圳仍只有深圳大學表演系能夠培養戲劇專業方面的人才,每年招生約40人左右,本土戲劇人才培育嚴重不足。二是深圳戲劇團體缺乏。深圳的專業文藝團體太少了,深圳文藝院團改革后,深圳交響樂團、深圳歌舞團、深圳粵劇團三家國有文藝院團保留一個、劃轉一個、轉制一個,與戲劇相關的院團只有轉企的深圳粵劇團,“調查顯示,從市屬專業文藝團體的數量看,北京有13個,上海有18個,廣州有7個,廈門有7個。”[翁惠娟、韓文嘉,《院團改革初見成效 機制創新煥發活力——深圳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夯實文藝創作基石》,《深圳特區報》,2019年/10 月/22日/第 A01 版。]與之相比,深圳專業院團力量差距顯而易見。可喜的是,深圳開始了新的文藝院團改革,2018年成立了深圳歌劇舞劇院,但是在專業院團方面的差距短期內仍難以改變。三是深圳戲劇缺少本土領軍人物。北京有孟京輝、田沁鑫,上海有新生代何念、田水正,臺灣有賴聲川、李國修等人,深圳尚缺乏與一線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戲劇領軍人。面對戲劇人才缺乏,深圳也有相應的對策,如福田區在引進百位文體名人計劃中,孟京輝、濮存昕都受聘出任“福田區文化顧問”。孟京輝在福田區舉辦的“當代戲劇雙年展”中擔任藝術總監,濮存昕在福田舉行了一些戲劇表演、朗誦和一系列公益推廣活動,然而這些國內戲劇領軍人只能算是偶爾客居深圳,與深圳的關聯性不強。他們的到來,豐富了深圳戲劇活動的多樣性,但是對本土戲劇創作來說,他們所產生了影響還很有限,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深圳戲劇人才缺乏的局面。
(二)深圳戲劇原創能力不足,戲劇生產與戲劇消費不相匹配。深圳本土的戲劇人才隊伍相對羸弱,本土的戲劇團體的數量和規模都還比較小,這導致深圳戲劇原創能力不足,深圳演出市場極度缺乏本土戲劇力量。一是深圳戲劇的歷史底蘊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相對薄弱,這些年,雖是努力追趕,但本土戲劇整體水平仍有不足,國內戲劇界面臨的原創好劇本缺乏等問題在深圳均有所體現。二是深圳原創戲劇模式有待進一步提升。深圳戲劇創作主要是官方扶持創作和商業創作兩種渠道。深圳官方比較重視對文藝的扶持,重視精品創作,但一部大型戲劇的成本往往動輒幾百萬,除了在重大時間節點上的主題創作之外,官方扶持大型戲劇創作并不多見。而在扶持方式上,政府扶持旨在培育觀眾、文化惠民等目的,絕大多數以公益演出為主,雖然有著免場租、低票價等方式,但對市場的關注度還不夠,對劇目創作演出質量缺乏有效的提升手段和評價機制,在提升深圳劇目原創能力作用上還不突顯。從戲劇商業創作的角度,深圳有兩種代表,一種是像保利劇院、聚橙劇院這樣的劇院代表,它們在劇場運營的同時,也會進行劇目制作,在資金、運營等方面資源較多,但更多從商業角度考慮,往往是發掘成熟劇目進行運營,或者是購買版權重新制作演出經典劇目,這類劇目比較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難與深圳產生較強的關聯,很難被認為為深圳本土劇目。一種是類似于甸甸巴士劇團、深圳八厘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樣的深圳民營劇團和戲劇類文化公司。它們制作的劇目,主創人員大多是深圳本土戲劇人,有著自己對深圳戲劇特征與風格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類民營劇團和公司實力往往還比較薄弱,需要靠市場養活自己。因小劇場戲劇前期投入成本較低、市場容錯率較高,作為具有高度變通能力的、兼容并蓄的開放空間,小劇場戲劇往往是它們較佳的選擇。因而近年來,具有深圳本土氣質特征的劇目往往是小劇場劇目。深圳的戲劇消費能力已經進入“井噴時代”, 深圳不缺戲,戲劇演出市場火熱,這從深圳劇場的建設上就可見一般,以南山區為例,如今僅南山區就有著南山文體中心、華夏藝術中心、深圳保利劇院、蛇口風華大劇院、萬象天地劇院、境山劇場、南山實驗劇場等10多個劇院,據了解,僅南山文體中心的聚橙劇院每年演出就達700多場,但只是極少有深圳本土劇目能在這些劇場里進行商演。深圳已經形成了較好的戲劇消費市場,但是戲劇生產能力還遠遠落后于其消費能力。
(三)深圳戲劇活動多,但與深圳城市相匹配的有影響力的活動仍顯不足。在深圳市政府的扶持下,深圳的各類戲劇講座、展演、戲劇節,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較多,以深圳的戲劇節為例,筆者整理了2019年在深圳舉辦的戲劇節活動,見下表:
2019年,深圳就有7個以上的戲劇節活動,而在在鵬城金秋社區文化藝術節、深圳大劇院藝術節、大灣區舞臺藝術節等活動中戲劇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深圳戲劇節的舉辦情況不難看出深圳戲劇活動之多。7個戲劇節活動中,有5個是官方性質,2個是商業性質,官方扶持的戲劇節仍占了大多數。官方性質的戲劇節以公益性質為主,在戲劇“量”多的同時,在“質”優方面有提升空間。5個官方性質的戲劇節中,5個官方性質的戲劇節中,2019第八屆深圳兒童戲劇節僅有7個兒童劇目演出,2019年寶安戲劇月只有5部劇目演出,2019首屆深圳市青年戲劇月在羅湖青年戲劇月的基礎上升級而來,以小戲小品劇目展演為主,2019第三屆南山戲劇節有53部劇目演出,規模和影響力相對較大。2個商業性質的戲劇節中,僅有爪馬戲劇的《萬圣節游戲》這1部深圳本土劇目,該劇是百老匯原版授權制作的懸疑劇,本土劇目在深圳戲劇市場上力量薄弱。深圳眾多的戲劇節,無論是在戲劇節的規模、劇目數量和質量,還是在戲劇節的影響力方面,還尚未出現與深圳這座城市文化定位相匹配的戲劇節。深圳的戲劇節的情況在深圳戲劇活動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深圳戲劇活動雖多,但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戲劇活動還比較缺乏。
(四)深圳戲劇資源缺乏整合機制,戲劇產業發展缺乏完整產業鏈。如果說文化事業以社會公益目的為主,文化產業主要強調文化的經營性,從深圳戲劇事業的角度來看,仍以戲劇節為例,深圳“一地多節”的戲劇現象推動了戲劇普及,活躍了深圳戲劇氛圍,但各自為戰的方式也造成了戲劇資源的浪費,這方面缺乏資源整合機制,難以發揮聚合合力作用。另一方面,戲劇公益演出與戲劇商業演出并沒有行業細分機制,大量公益演出帶來了擾亂戲劇市場秩序,不利于培養觀眾掏錢看戲習慣等方面的問題,這對完善規范培育戲劇市場并非有益之舉。從戲劇產業的角度來說,戲劇生產、戲劇經營和戲劇消費缺一不可。深圳的戲劇原創生產能力不足,在戲劇產業的源頭力量薄弱。從戲劇經營來說,雖然深圳本土戲劇經營大多還比較艱難,但深圳并不缺乏戲劇成功經營的案例。如今,多種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市場,在戲劇產業里也不例外。劇場作為戲劇消費的場所,往往也承擔了部分戲劇運營的職責,深圳劇場的建設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資本進入戲劇行業的時間和趨勢。1989年5月,深圳大劇院投入使用,這是當年政府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由政府部門直接領導;2008年,由國有企業中國保利集團公司投資,興建了深圳保利劇院;2014年,依托民營公司聚橙網,聚橙劇院院線成立。這3家劇院分別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劇場,也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資本對深圳戲劇市場的介入。我國文化產業,整體上都有起步晚、基礎弱的問題,文化產業的發展的確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在鼓勵非國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方面,深圳有著良好的政策與環境,所以產生了聚橙這樣的企業,它整合傳統演出產業鏈,形成以演出經紀為主體,演出制作、演出票務、劇院運營并行的全產業鏈;一邊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互聯網化,從普通社區平臺到O2O閉環,形成資本、內容、服務、渠道的全產業鏈“F-3C”(Investment Fund-Content&Channel&Customer)模式。聚橙在全國布局形成了自己的產業鏈,但不可否認深圳戲劇的產業鏈尚未形成,打造深圳戲劇的產業鏈,不是一個劇院一個公司所能形成,而是一個行業、一個區域,甚至是跨行業、跨區域多元素聯合構建。從戲劇消費來說,深圳的觀眾對名劇、名團、名角仍是比較追捧。“生產為消費創造的不只是對象。它也給與消費以消費的規定性、消費的性質,使消費得以完成。正如消費使產品得以完成其為產品一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戲劇生產不僅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要在過程中無形提高消費者的需求水平和審美能力,這樣戲劇生產與消費才會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互為需要,互為刺激的狀態。深圳戲劇生產尚未有能力對戲劇消費形成良性引導,戲劇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狀態尚未形成。從整體上來說,深圳戲劇事業和產業在資源整合上都有較長的路要走。
三、深圳戲劇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堅持戲劇文化屬性和產品屬性并重。文化的培養都需要經久的積淀與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深圳戲劇雖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能發展成現有的狀況,離不開深圳官方的大力培育。深圳不缺經濟之道,或是為了給文化發展給予更多的保障,深圳政府在培育戲劇發育之時,反而尤其重視戲劇的文化屬性,較少考慮商業回報。戲劇的藝術性和商業性并不是對立的,《劇院魅影》《媽媽咪呀!》《貓》等劇作都是藝術和商業結合的經典案例。文化產業是深圳的支柱產業之一,深圳戲劇也應該實現從藝術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實現文化與商業的共贏。因而,在深圳戲劇的發展中,我們要堅持戲劇藝術屬性和商業屬性并重,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我們要以商業價值為唯一取向,而是要擺脫依賴政府發展的思路,擺脫在資助期間上演后,劇目往往就被擱置的局面,讓深圳戲劇將面向市場的壓力,轉化為提升戲劇質量,創作優秀作品的動力。在堅持戲劇藝術屬性和商業屬性并重的理念下,尤其在深圳本土戲劇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要注重加強引導建立行業細分機制,“美國戲劇市場已形成完備的分層劇團,能滿足不同層次人的需要。”[范煜輝,《論美國百老匯戲劇的成本票價及運營機制》,《戲劇文學》2017年第5期。]它們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劇團有著清晰的定位和細分,二者的目的和面對的對象都有相對清晰的行業細分。要引導深圳戲劇行業建立相對完善的行業細分發展機制,對戲劇公益活動和商業活動進行分類、分層,引導行業建立公益、商業互不干擾,互相補充的機制,促進戲劇產業發展的同時,建立良性的戲劇培育機制。
(二)堅持構建戲劇多元化的良性發展格局。一個城市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三者都不可或缺。伴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大眾文化迅速壯大,精英文化在市場文化的擠壓下反而退到了邊緣地帶,兩者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并駕齊驅形成了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這種文化發展的整體趨勢也反映在了深圳的戲劇發展之中,從深圳戲劇發展的歷史來看,政府倡導、得到資助較多的主旋律戲劇是主流文化的代表,一直具有較大的優勢,代表精英文化的實驗戲劇雖然有著輝煌的歷史,但是發展到現在有所有衰微,而代表大眾文化的商業戲劇如今發展勢頭正好。戲劇需要面對來自市場和觀眾的檢驗,但是并不意味著我們僅僅只要發展商業戲劇,而是要堅持多元化的內容生產,形成主旋律戲劇、商業戲劇和實驗戲劇良性互動的模式,多元共存,相互補充,構建戲劇多元化的良性發展格局。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為了避免商業化帶來的迎合觀眾口味戲劇內容趨同,喪失文學性等方面的問題,保持戲劇發展的多元化也是應有之道,就像美國電影在發展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同時,也要扶持獨立電影的發展,亦或是“一切向錢看”的百老匯商業戲劇也要與非營利性的外百老匯以及致力于實驗戲劇、教育和慈善等領域的外外百老匯才共同構建成了百老匯的整體產業體系。在這種戲劇多元化良性發展格局基礎上,共同發力,深度挖掘深圳本土文化素材,發掘深圳的精神文化特征,多渠道合力打造出具有鮮明地域風格和創作特點的深圳戲劇,創作出與深圳這座城市息息相關,將深圳的文化氣質融入其中的戲劇作品,打造出深圳戲劇自己的辨識度,形成深圳戲劇既有豐富性又有鮮明特征的整體構建。
(三)實施戲劇專業化、復合型人才培養。戲劇是綜合藝術,是集體藝術,需要編劇、導演、表演、舞美設計、音樂創作等多個方面專業人才,戲劇藝術的提高必須是全面的提高,要多渠道的加強戲劇所需要的各個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比如,好劇本是一個劇目成功的關鍵,特別要注重培養戲劇編劇人才,或是加強戲劇與文學的融合轉化,將更多的優秀的文學文本轉化為戲劇劇本。戲劇作為一個文化產品,要符合雙重規律,既要遵循文化產品的藝術生產規律,又要遵循文化產品的商業經營規律。現有的戲劇從業者,懂得戲劇藝術的往往不懂市場運作,懂得商業運作的又缺乏對戲劇藝術規律的掌握和了解,這就需要一群既有藝術修養,又有商業素質的藝術管理者,需要他們在戲劇藝術和戲劇商品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戲劇家想要傳達的內容,盡可能地呈現給最多的觀眾,將更多的觀眾帶至戲劇藝術面前。因而在戲劇人才培養方面,既要注重對戲劇各個環節的專業人才培養,又要培養懂得藝術與商業之道復合型戲劇人才。
(四)全方位加強戲劇市場培育。深圳的戲劇市場發展較快,但是遠不夠成熟,要多方面深度培育戲劇市場。從政府角度來說,除了給予資金扶持以外,更要提供寬松外部環境和政策支持,優化扶持方式,引導戲劇藝術走向市場化道路。同時也要鼓勵更多的外來資金進入戲劇行業。政府支持及社會力量參與是戲劇業發展的保障,國外的演藝劇團的運行經費一般是政府補貼、個人捐贈、票房收入大致各占三分之一。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要加強新媒體技術與戲劇藝術的融合。加強對戲劇觀眾消費類型的細分和分析。對于戲劇本質的認知,法國戲劇理論家薩賽認為“沒有觀眾,就沒有戲劇”,無論是戲劇的社會價值還是戲劇的經濟價值都是要通過觀眾來實現的。戲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觀眾消費是戲劇與社會連結的重要紐帶,觀眾消費也將觀眾的需求和戲劇創作進行了對接。從這個角度來說,戲劇運營者要多傾聽觀眾、了解觀眾,基于對觀眾的了解,進行準確的劇目主題定位、演出風格定位、價格定位、營銷定位、消費群體定位等。那么有準確及時的行業數據分析很有必要,然而筆者卻發現深圳戲劇數據的整理和分析是極為缺乏的,這不僅僅是深圳戲劇的問題,也是一個國內戲劇共通的問題之一,就像電影票房數據我們是很容易查到,但一部戲劇的票房數據則沒那么容易了解到。在大數據時代,如果能將戲劇產業各個環節進行數據化管理,各個環節都能對彼此的需求和現狀比較清晰,這樣整個行業的進步就有跡可循了。
在市場環境之下,深圳的戲劇藝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深圳的戲劇發展起步晚,市場空間大,在試市場化運作中,某個環節、某個劇目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加強原創劇目創作,引進優質外來劇目,以精準的市場定位,獨到的營銷推廣,將戲劇藝術與新媒體平臺結合起來,豐富傳播形式和內容,加強觀眾精準培養和細分,完善整合戲劇產業各個環節。在政府的統籌規劃和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之下,深圳戲劇藝術將在市場競爭中贏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注釋:
①黃卉:《元代戲曲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75。
②熊源偉《新移民城市 戲劇文化特征——深圳戲劇現象思考》,《戲劇》雜志,2000年第3期,94。
③“五個一工程”:是自1992年起,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的精神文明建設舉辦的每年進行一次的評選活動。這五個方面是:一部好戲劇作品、一部好影視作品、一部好圖書、一部好理論文章、一部好電影。
④劉莎莎,《多部音樂劇深圳演出頻頻遇冷,業內人士剖析——內地原創音樂劇硬傷何在?》,《深圳特區報》/2013 年/5 月/9 日/第 B11 版。
⑤深圳史志辦公室,http://www.sz.gov.cn/cn/zjsz/nj/201203/t20120328_5646541.htm。
⑥楊青,《深圳話劇原創力量何時出籠?》,《深圳商報》2012 年/3 月/29 日/第 C03 版。
⑦翁惠娟、韓文嘉,《院團改革初見成效 機制創新煥發活力——深圳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夯實文藝創作基石》,《深圳特區報》,2019年/10 月/22日/第 A01 版。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⑨范煜輝,《論美國百老匯戲劇的成本票價及運營機制》,《戲劇文學》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