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19-05-14
2019年5月13日,《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以下簡稱《手上春秋》)首發式暨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順利舉行。《手上春秋》是作家南翔非虛構文學新作,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等在京文學評論家出席會議,圍繞《手上春秋》的題材、內容及意義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全國政協委員、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聶震寧主持本次活動。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夏玉峰,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仁榮出席了此次活動并介紹該書出版情況。
李敬澤從“道器之辨”角度評價該書,“作者在手工藝等細小之事里看出了高和遠的道,真正構成一個傳承五千年之文明的大國,是這些細小的東西,細小的東西中所凝結的執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表示,“《手上春秋》通過手工藝人寫民間工藝、傳統文化、工匠精神,讓人長知識、長學問,是一本經得起閱讀耐得起評鑒的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平認為《手上春秋》的選題意義在于這是國家、歷史文化和人民所需要的。他說:“與已出版的關于工匠精神的圖書相比,本書的最大不同在于思想性,偏重手藝背后的人的介紹以及人的歷史闡述。”
與會專家認為,《手上春秋》塑造了一批手藝人、一群文化守望者的形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人物的故事折射行當的消長、時代的變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手藝的傳承等問題的思考,體現了較強的文化價值。正如評論家李云雷所說,這是一部既有學術性又有民間性,既有親歷性又有展望性的作品。
作者南翔介紹,《手上春秋》的創作初衷,在于倡導做田野調查,獲得民間的、社會的、現實的第一手材料。他認為,傳承應來自于生活,也期冀孩子們從日常生活中習得傳統文化。《手上春秋》的文本意義也在于喚起讀者對手藝人及其技藝的現實關注,通過觀照手藝人的處境,打量手藝業別的傳承,以及思考手藝文化的去留,吁請人們習以為常的現代化、城市化與商業化的匆遽步履,慢一些,再慢一些。
本書的另一亮點在于對各類技藝的呈現,作者掌握大量資訊信息,通過原生場景描摹、敘述視角切換,以及旁征史料佐證等,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技藝之美。
作者歷時兩三年,從南到北、由東到西,深入細致地訪談人物與采集素材,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從目不識丁的壯族女紅傳人,到世界非遺項目宣紙撈紙工,囊括日常生活的制茶、制藥、夏布繡、蜀繡、蜀錦、棉花畫、印泥、正骨以及鋼構建造師等優秀工匠(手藝人)與精湛技藝,系統而忠實地呈現了15名中國工匠的人生滄桑和手藝傳習,形成了這本圖文并茂、內容堅實、可讀性很強的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