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0-12-14
原標題:“青年影像節論壇”在深圳舉行,這些紀錄片界專家學者這么說
專家學者薈聚,共論影視未來。12月12日下午,深圳雅楓國際酒店雅蓮廳,中國紀錄片界前輩、后浪齊聚“青年影像節論壇”,圍繞“迎接青年電影的新時代”主題展開智慧碰撞,擦出思想火花。
作為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子活動之一,本屆論壇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承辦,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協辦。
論壇年年開,年年都精彩。本屆“青年影像節論壇”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單萬里擔任主持。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教授張同道,湖北廣播電視臺導演、高級記者張以慶,編劇、出品人張維重,原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基礎學院院長汪天云,嗶哩嗶哩紀錄片出品部高級顧問朱賢亮,電影導演、斯坦福大學高級訪問學者胡波,青年導演、制片人解修遠,紀錄片人季衛國,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席李亞威,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副主席武小云等20余位紀錄片業界人士出席了論壇并發表了精彩論點。
朱賢亮: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了紀錄片
作為第一個發言的嘉賓,嗶哩嗶哩紀錄片出品部高級顧問朱賢亮首先肯定了“迎接青年電影的新時代”的論壇主題。作為青年流行文化風向標——B站的一名高級顧問,朱賢亮在日常工作中和青年交流密切。
據他介紹,B站從去年到今年月活用戶從1.28億增至1.87億,預計年底將擁有2億月活用戶,而這個數字中18-35歲的青年占比約80%,近1.5億。讓人欣喜的是,B站2018年度觀看紀錄片內容的青年觀眾約為3000萬余人次,2019年度為6500萬余人次,2020年度上半年就達8000萬余人次,持續上升的數據表明,已有更多的年輕人愛上紀錄片。
季衛國:電視記者要練好“拍寫采編說”基本功
紀錄片人季衛國以“電視記者的基本功”為題分享了紀錄片的創作經驗。他認為廣大青年電視記者應知道紀錄片是干什么的,要具備哪些基本功才能把紀錄片拍好。
“青年電視記者要‘兩想三問’:想需要、想可能,問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季衛國表示,“同時,‘拍寫采編說’5個環節基本功必須扎實,這樣才能拍出有質量保證的作品?!?/p>
季衛國還對“拍寫采編說”做了詳細闡釋。他認為,拍的環節一定要“用減法”,攝影就是給世界加一個框,攝影家就是用眼睛看到畫面的邊,要引景入畫、把景變成畫,把看到的東西和理解的東西、需要表現的東西都放入畫面;撰稿一定是為畫面服務的,文字對畫面的作用就是鋪墊、連接、延伸,“寫”須堅持口語、簡練、客觀、準確及幫畫面的原則;紀錄片或專題片會涉及諸多人物,而人物在片子出現的瞬間所發表的言論對片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十分考驗記者“采”的能力,記者在提問之前應先了解采訪對象,在提問之前先問自己,這樣才能引導人物把作品最需要表達的主題說出來;“編”的關鍵詞則是“講故事”,編導的基本素質就是結構能力,看素材、想結構,找節奏、連鏡頭,大結構、中結構、小結構,鏡頭主、鏡頭輔……開頭抓人物,中間設計懸念,找準素材節奏編鏡頭,把故事講清楚;另外,很多紀錄片會有主持人或記者解說,“說”環節則要貫徹“說人話”宗旨,不說套話空話,要說接地氣的話。
季衛國認為,青年電視記者只要善于學習、把握原則,打好基本功,創作的作品就能有準確的鏡頭語言表達力、強烈的視覺感官沖擊力、靈動的思維聯想觸發力、獨特的藝術形式感染力。
汪天云:紀錄片工作者要研究方法論
作為《開天辟地》影片的總編劇,原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基礎學院院長汪天云在回顧當初的青年創作團隊時感慨萬千。“我之所以對深圳青年影像節論壇感興趣,是因為‘青年’這個關鍵詞。”汪天云表示。
汪天云圍繞“青年”“方法論”“深圳”3個關鍵詞展開闡述。他認為,“青年”是具有爆炸性的兩個字,青年紀錄片工作者應研究方法論。當今,紀錄片向故事片學習、故事片向紀錄片學習的現象已基本體現,如果不講方法論,紀錄片也就沒了出路。
汪天云列舉分析《八佰》《奪冠》等影片,條分縷析“突變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理論”的“新三論”,認為方法論是可以改變時代的,方法論的研究對紀錄片發展極其重要。
汪天云還表示,紀錄片是所有文化載體當中最快、最敏銳、最鋒利的劍。而年輕人就是新銳劍鋒,深圳就是一座思想年輕、精神年輕、靈魂年輕的新銳城市。在這里舉辦以學術為后盾的青年影像節論壇,將讓永不過時的紀錄片藝術得到更有活力的發展。
(記者 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