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3-11-02
根據文化潤疆工作的安排,近期,我們來到新疆喀什,走進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領略古絲綢之路交通重鎮的文化魅力,感受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壯美詩篇。
塔縣位于帕米爾高原,是昆侖山的西起龍興之地。巍巍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青海、四川,東連秦嶺-大別山,全長2500余公里,是中國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這座“高萬仞”的“百神”居所,一直被賦予了最為瑰麗、浪漫和神奇的想象,產生了以西王母、黃帝、女媧、伏羲等中華始祖為核心的昆侖系神話,如夸父逐日、共工觸不周山、西王母不死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成為中華文化之源和華夏兒女心中的神圣圖騰,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萬山之宗”和“龍脈之祖”。
公元前10世紀,塔吉克人的祖先從歐亞大草原遷過來。這個古老的民族,世代生活居住在昆侖山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這里是中西交通的咽喉,是古絲綢之路南道和中道的匯合點,網織起通往東亞、西亞、南亞、中亞、歐洲等地的交通要道,成為古代主要文明交流、文化交融的長廊和通道。幾千年來,在中原漢文化影響下,塔吉克族人與漢、藏、維吾爾以及古波斯、阿拉伯等民族不斷交流融合,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塔吉克族古老、淳樸、勇毅、獨特的高原冰川文化與中原昆侖文化、中亞伊斯蘭文化交融發展,形成塔吉克族獨有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基因。
塔縣地處昆侖山西段的帕米爾高原,是我國唯一的塔吉克族自治縣。高山地帶多雄鷹,當地人心中,鷹是百禽之首,是勇敢正義、自強不息、忠貞純潔的化身,塔吉克民族也享有“鷹的民族”“帕米爾之鷹”的美譽。正如龍在漢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一樣,鷹在塔吉克文化中占有獨特的、重要的地位。在塔縣縣城中心位置,有“帕米爾雄鷹”標志性雕塑。塔吉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是“鷹舞”,模仿鷹的各種動作,舞姿俊健、純樸、粗獷;獨具特色,對抗性強、爭奪劇烈的叼羊運動。最具民族特色的樂器是“鷹笛”,由鷹翅骨制成的短笛,長約20公分,直徑約1.5公分,無簧、豎吹,有三個發音孔,還被視為神圣之物。塔吉克人跳舞伴奏一般只用手鼓和鷹笛,手鼓敲擊出節奏,鷹笛則吹奏出旋律。塔吉克民歌、民間傳說、諺語故事中,鷹的文字、形象經常出現,如《我像一只山鷹》《山鷹愛的是藍天》,以及“裝鷹的烏鴉,最害怕雄鷹”等。1963年在塔縣拍攝的經典老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故事由塔吉克族青年阿米爾和真假古蘭丹姆的愛情懸念展開,反映了我邊防軍民團結戰斗、保衛邊疆的感人故事,片中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旋律優美,至今傳唱。塔吉克族通過模仿“鷹”等動物圖騰,演化出特有的舞蹈動作、音樂旋律及民間傳說,體現出自己與所崇拜動物間某種神秘的聯系,從而展現出勇猛、頑強與瀟灑、浪漫的文化基因。
位于塔縣瓦恰鄉的盤龍古道,是自駕游愛好者喜歡挑戰的線路。30公里路程有639個發夾彎道,公路最高海拔4100米,整體海拔落差1100多米,非常考驗駕駛者的技術和身體素質。當成功到達終點、俯瞰駛過的路時,彎道就像銀龍一般俯臥在大地上,呈現出雪山、草原和戈壁。路邊這句“今日走過了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恰是《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中國最牛縣城”的廣告IP,也盡顯塔吉克“雄鷹”們翻過高山跨過險彎,依然保持著勇毅頑強與風輕云淡。
“天上來”的黃河水,滋養著華夏大地綿延璀璨的歷史文明,“河源昆侖”“河出昆侖”成為中華民族千年的文化鄉愁和精神家園。昆侖山間溝谷生活著數十個民族,眾多山峰的名字,來自維吾爾、塔吉克、藏、蒙、羌等民族語言,彰顯出各族先民共同開疆拓土、未曾斷絕的互動交流。大禹治水是中華文化中團結精神和天下情懷的生動體現。在河南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新疆和田玉,“玉出昆岡”,這條細而不斷的“玉石之路”,3000年前已將中原與西域連接起來。
遺址內大量佛教遺址的發掘,證明了佛教在此曾經的興盛。塔縣另一處黑白石條古墓葬遺址,為2500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遺址,是目前全世界發現的規模最大、歷史最早的拜火教遺址。遺址中,還出土了來自我國南方的竹制梳子、絲綢,來自兩河流域的玻璃、瑪瑙。這些遺址表明,塔吉克族人的宗教信仰至少經歷了4個階段,即拜物教(膜拜日月、冰山和鷹)、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佛教等,以考古遺址實證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多姿多彩和華夏民族長期融合交匯的璀璨畫卷。
今天,我們站在古絲綢之路的樞紐、石頭城遺址中心高處,南向是開闊的天際,很遠處隱約可見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北邊是號稱“冰山之父”的昆侖山慕士塔格峰,西側是綿延的興都庫什山脈,夕陽映照下,東側冰川融水滋養的一大片草灘,金光閃閃。這時,在我們眼前,不僅呈現出三座宏大巍峨山脈的壯美圖景,還仿佛看到馳騁的中歐班列、忙碌的跨境貨車、快捷的數字電商,甚至當年翻山越嶺、穿梭沙漠戈壁商隊的駝鈴聲和吆喝聲,也縈繞耳邊……
塔縣是雪山之鄉,全球12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4座位于境內,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三國交界的縣城。塔吉克族人長期生活在水土易于流失、土地狹窄貧瘠、自然災害頻發的高原邊境山區,但不畏艱難,保持著世代相傳的愛國戍邊傳統。漢朝班超戍邊,塔吉克人民就積極支持。2021年,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都是共產黨員,前后70余年在白雪皚皚的高原巡邊,用生命丈量著對祖國的忠誠,被譽為“帕米爾雄鷹”。音樂劇《拉齊尼·巴依卡》就反映了這一英雄故事,總導演蔡薇蔓說:“拉齊尼祖孫三代為國戍邊的動人事跡在帕米爾高原,并不只是個體的存在,而是一代又一代塔吉克族同胞共同的寫照。”今天,在漫長的邊防線上,翱翔的塔吉克“雄鷹”堅守著“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的信念,而隨處可見“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疆”的誓言,讓人熱淚盈眶、感人至深。
來源:讀特
文字: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