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聯概況 市屬協會 聚焦文聯 文藝精品 品牌活動 文藝名家 云端賞藝 基層文聯

凌春杰:科技爆發時代的文學新浪潮

來源:長江叢刊
時間:2025-05-18

科技爆發時代的文學新浪潮

——新大眾文藝視域下文學

表現科學的可能性及有效性

凌春杰

  從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文學形態來看,文學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都有其獨特內涵,而以科技題材為內核的文學敘事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潮流,契合廣大讀者身處的時代環境和審美趣味,具有吻合歷史發展規律的人民性大眾性特征。

  近幾年來,我國的尖端前沿科技得到跨越式發展,科技成果應用不僅投射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還逐漸進入全球主流話語敘事,為當代文學提供了全新的敘事場景和生長空間。毫無疑問,尖端前沿科技的發展不僅事關國家戰略,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用于民生發展,比如北斗系統為大眾提供的導航服務等。以文學方式介入科技發展現實,將專業、規范、嚴謹的科學活動、科技人物和科研成果以敘事方式藝術地導入大眾生活,是新時代文學回應當代現實所要面對的新選題,也是新媒體發展語境下新大眾文藝遵循藝術規律的必然選擇。

  近些年,我國相繼涌現出大批科技題材的文學作品,如寫北京正負電子對撞裝置的《粲然》(葉梅)、寫港珠澳大橋的《天開海岳》(范詠戈)、寫秦山核電站的《秦山里的中國》(丁曉平)、寫天文學大設備建設的《中國天眼》(王宏甲)、寫船舶工業轉折發展的《大國啟航》(舒德騎)等,它們緊貼科技發展中關鍵前沿技術攻堅,將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結合起來,在記錄科技躍升中展現出文學的獨特魅力。

  回顧起來,科學與想象向來相克相生,科技突破與文學創作有著難以剝離的前世今生,其間貫穿著一條從神話到科幻的隱秘脈絡,在不同時間的呈現形態有著不同的屬性特征。如果將當下作為科技現實的原點,大致可將講述過去人們對未知世界源起性進行探索和想象的文學視為神話,平行于科技現實并對其關聯到的科技知識進行藝術化普及的文學視為科普文學,對基于科技發展未來的可能趨勢及其對未來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想象的文學視為科幻文學。科技文學、科幻文學、科普文學既相互促進也相互交織,都是面向大眾的文學表達,不斷在科學與幻想的轉換之間實現動態統一。

  從生產主體而言,科技文學多由作家通過對科技發展的實地采訪而創作,它生動地介紹科學技術現實發展的主要過程和重大成果,常被歸結到報告文學或非虛構領域;科普文學則往往基于既有的成熟科技發展成果,多由該領域從事研究的科學家或熟知該領域的專業作者寫作,通常采用淺顯通俗的文學語言“翻譯”深奧的科學原理,向預設讀者普及某個領域的科學知識;科幻文學多由具有理工教育背景的作者創作,它主要通過想象講述光怪陸離、迥異現實的未來世界。

  從時間的軸線上來看,盡管人們更為熟悉科普文學和科幻文學,但在科普文學之前,是科技文學,在科技文學之前則是戰勝自然和想象未來的神話,而在科幻文學之后,也有當下流行的可視為新神話的科技玄幻文學,它們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各有側重,但以科技作為基本“內核”卻是其共同特征。

  從時態上來看,科技文學主要講述當下正在改變的現實世界,科普文學主要講述過去已經存在的事實世界,科幻文學則著重講述未來可能性的想象世界。神話則可以沒有任何時態。檢視科技與文學從古自今以來的關系,可以觀察到當代作家在處理這一題材時,無論是從紀實出發還是從虛構著手,無論是科技、科普還是科幻乃至玄幻的抒寫,都含有新媒體時代寫作者對新大眾文藝的呼應,展露人們對自然和世界的無窮探究與執著想象,寫作者與寫作對象之間人性交相輝映,令人品鑒到一以貫之的審美流向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科技文學是尖端前沿科技在時代發展的獨特鏡像,在報告和紀錄科學技術的躍升發展中得到強化命名。科技文學并不是一個新的命名指代,《十月》雜志曾長期開設科技文學專欄,以報告文學方式記錄我國當代科技的發展成果,將一批在科技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從幕后推到讀者面前,使人們得以了解我國科技發展背后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從廣義上講,科技文學可以是以科技題材為創作對象,采用紀實和虛構等方式創作的文學類型,何以要將其外延縮小并單獨提出并命名科技文學呢?應該說,科技文學的命名,迄今尚處于不完全成熟階段,但它以題材的極為重要和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使其在報告和紀實文學中常常令其他題材的體量失重而格外凸顯,并在較長時期保持這種突出地位。這正如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傷痕文學、改革文學,本世紀之初得到發展的打工文學等文學現象的命名,它們游離于文學的基本概念之外,卻指代了一個時期的文學現象甚至刻畫了特定時段的文學發展軌跡。

  如果用狹義方式來理解科技文學,可簡略表述為真實抒寫我國科創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誕生發展的生動過程,展現科技工作者為國家發展貢獻青春奉獻智慧的動人故事的文學作品。正是在科技文學的動人故事背后,展現出我國尖端前沿科技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奮斗中發展壯大的現實,展示了我國發展科技的胸懷魄力與對科技前沿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與取得的豐碩成果。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從根本上講是對科技與自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相繼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核能應用、高超音速、深空技術、深海探測、新能源、新材料、高鐵技術、跨海橋梁、盾構機建造、天眼追尋、新物質探測、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等若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一些尖端前沿技術已發展到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在這背后,有一大批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將推動科技發展視為生命而接續奮斗,窮其一生為科技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批科技工作者之所以格外感人,是因為他們在科研底子薄弱、科研經費有限、科技壁壘林立等不利環境下,發揚無私拼搏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和赤膽忠誠的愛國精神,構建了科技發展的英雄底色,彰顯了強勁的時代脈搏。

  文章合為時而作,科技文學正是在講述科技創新發展的動人故事中,以文學方式傾聽時代強音,采取報告和紀實的手法,通過真實生動的敘事來完成對自身的強化命名。可以說,科技文學以其鮮明的獨特性、深刻關聯的時代性和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成為當代文學中有待繼續發展成熟的細分門類。

  這類科技文學作品,不僅包括書寫正負電子對撞裝置建設的《粲然》,還有記錄航天測控技術的發展歷程的《逐蒼穹》(徐有智等)、記錄深海探測的《第四極》(許晨)、展現稀土發展史的《淬煉》(楊自強)、再現自主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中國北斗》(龔盛輝)等大批作品。這批敘寫我國當代重大科技發展現實的文學作品,適應科技發展現實和文學基本潮流,客觀上不斷強化自身的屬性特征,使科技文學從以科技為題材的科普文學和科幻文學中凸顯出來,既保持與科幻和科普的邊界,又匯聚自身越來越鮮明的共同特征,日益成為廣受讀者歡迎的文學臉譜。人們可以看到,科技文學之所以能夠得到命名,并非僅僅是科技題材問題,其根本原因乃是人對世界未知領域的探索貫穿了人類發展史,科技文學不過是在科技大放異彩的時刻適應時代潮流再次確定了表現形式,本質上仍是人類精神史中的求索基因在當代現實世界的延續與強化放大。

  科技文學因科學性與文學性的深度融和而走向大眾,在兼顧科學知識普及中推升科普文學。科技文學之所以具有較強的報告文學特性,是因為它的敘事對象常常處于“正在進行時”狀態,或者由于種種原因屬于“首次披露”,它一旦被劃歸到文學范疇,就要從專業汲取走向大眾閱讀,將深奧的科技原理轉換為相對簡單明了的公共知識。科技文學涉及眾多前沿新興技術,敘寫往往關涉艱深而專業的知識和術語,但普通讀者并不關心也難以理解它所包含的冷僻知識和復雜原理,這就需要寫作者將專業而冷僻的知識原理先行消化,爾后轉化為廣大讀者感興趣、看得懂的公共知識,再通過藝術化手段加以傳達,由此需要平行于科技文學的新形式即科普文學。

  在我國,科普文學曾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過一個黃金時段,它直面人們彼時內心的探索需求,將已成熟的科學技術以文學方式推送給廣大讀者,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培育民族魂魄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藝術門類。科普文學面向的閱讀群體,除了廣大青少年讀者,也面向更為廣泛的社會大眾。科普文學的創作群體,歷來包括兒童文學科普作家、專業科技工作者和部分人文作家,新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專業作家加入科普文學創作行列,推升了科普文學的藝術水平。近些年來,產生了相當一批原創性很強、融合科普性和文學性的作品,包括講述瘧疾、奎寧和青蒿素故事的《雙藥記》(梁貴柏),勾勒人類探索宇宙奇妙旅程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卞毓麟)等。

  值得注意的是,科普文學不等同于一般性科普作品,科普文學必然是科學知識的文學化表達與呈現,它可以采用敘事方式表達,也可以運用虛構方式如虛設人物來講述,強調科學性、文學性和趣味性的融合統一,而一般科普作品側重于用通俗淺顯的語言來介紹說明科學知識,強調的是知識性和趣味性,這類作品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徐世球)、《新昆蟲記》(常凌小)、《冰洲上的游戲》(段煦)等。科普文學的使命,是將創作對象中包含的眾多冷僻艱深的科學原理和前沿知識,通過形象化的藝術手法講得好讀易懂,使廣大讀者不至于在閱讀中因難以理解其基本邏輯而感索然無味。比如《粲然》在講述基本粒子以及介紹對撞機能級時,也使用了眾多專業術語,但通過作者細致形象化的描述講解,非專業人士也能夠理解其基本原理。特別是當代科學技術加速發展,越來越與高等數學、量子物理、自然語言、生物技術等多個門類的知識緊密關聯,這些知識在文學作品中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要么走進艱深難懂的知識胡同,要么不能準確傳達真實面相而令人莫名其妙。在對科技內核的通俗化處理時,一般科普作品通常不將人納入講述對象,而是多從作者視野或擬人化視角對知識和技術予以簡單明了的解釋說明。

  科技文學則常將人或擬人納入敘事,大多采取以人系事的方法,以文學方式展示深奧的科學知識,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形象化情態化呈現,使科技研發活動及其成果以文學的鮮活姿態步入讀者的視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科技文學放下“專業”的身段,在講述專業知識時兼顧到普通讀者,也就兼具普及科技知識的科普文學的某些特征。由是觀察到,科普文學既有科技文學的形象性和藝術性,也有科學著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加上自身的趣味性和大眾性,再以新媒體加持傳播,對于推動全民培養科學意識、提升科學素養、激發創新創造精神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新科技成果帶來新型工業化應用前景,新場景激發科幻文學關于未來的無限想象。科技成果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不僅催生新物質成果和新生活場景,也帶來新的想象空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當前的文學載體和樣式正在與時代的對抗與調適中發生深刻轉變,適應新一代受眾和當下傳播特點的新媒體空間正在成為普遍的接納模式,并反過來調諧精英意識的引領和大眾審美之間的相互推動。當人們面對的世界、生活場景、精神內核以及承載與傳播載體等都發生深刻變化,與其相適應的文學不可能仍然毫無變化地承襲既有而久遠的精神與審美傳統,它必然在時代變遷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內涵。應該說,科幻文學就是科技與信息時代發展在當前文學實踐中獲得的表現形式,現在它很大程度上依靠電子信息、數據交換、物理儲存和新技術突變而獲得新空間。正如科普文學、科技文學一樣,科幻文學的內核也是基于最新科技成果的精神想象。

  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每當在重大理論或科技上取得關鍵性突破,文學不僅收獲對其過去時予以紀實的作品如科普文學,也獲得了對其現在進行時加以報告的作品如科技文學,還獲得了對其將來進行時加以想象的作品如科幻文學。講述未來的科幻文學,基于對未來時間截取的遠近不同還可作進一步劃分,比如分為可預期實現的未來生活場景,可展望的具有可能性的未來生活世界,可想象的天馬行空般的新神話世界。由此設想,以科技為題材的文學敘事在時間上的“此時此刻”為基線,將時間向未知方向前推一步就成為講述未來事件發生的科幻文學,將時間向已知方向后推一步則成為講述歷史生成的現實主義文學。

  應該看到,在科技加速發展的今天,基礎性的科技研究經由理論和實驗到轉化為實踐應用的過程越來越短——猶如生成式AI短短兩年就從設想蹣跚著走進了現實——有些科幻文學的想象因為科技發展加速已經轉化為科技文學的現場,如1978年出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葉永烈)所想象的很多場景,如今已經轉變為常態化現實。《粲然》揭示世界本源的某些密碼,為科幻文學打開了一道空間之門,在超導超光速方面提供了科學幻想的新空間。基于前沿科技理論及其成果的科幻文學,比如有融合了地域傳說和科學幻想的《鯉魚池》(蕭星寒)、講述男孩與機器人相互依存的《與機器人同行》(阿缺)、講述宇宙未知生物來到地球的《我們生活在南京》(天瑞說符)等,將科學可能與奇異想象緊密融和,展現出科幻文學的多樣性和創新性。

  這些基于科技發展想象的科幻文學,它將不僅反過來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新成果應用提供某些人文內核的約束和規范。科幻文學給人們帶來新的思維方式,比如時間作為表達精神想象的重要支點或會引發思考,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中,它是在線性伸展還是在無限循環,人們關于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理解,會不會在某處連接為一個整體等等。歷史的基本事實是:基于科學技術的文學幻想,是人類有了思想情感之后永恒的母題,它始終與科學假想糾纏不清。人們由此看到科幻文學與科技文學之間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科技作為科幻文學隱藏的內核,承載了文學在當下與未來的現實可能性,而關于美好與未來的幻想實際上也是人的夢想問題,正如科技展現人們對于現實的積極介入一般,科幻延續了人類關于生活生命的長久精神軌道。科技與科幻,它們在現實與未來之間不斷遞進嬗變轉化,展現出人類在物質與精神文明方面的探索發展史。

  科技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向哲學伸展中建構人類的詩意精神空間。如前所述,科技發展是人類開展持續想象的重要基石和源泉,科技理論和科技成果是文學想象的重要來源,其中科學假想乃至科學幻想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時間的軸線上,由科幻文學往前回溯,能夠找到早期人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文學源頭即神話。神話之所以能和科技相勾連,是因為在它產生的那個時代,所基于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同樣處于當時的最高水平,也即包括了當時科技發展的前沿成果。盡管人類嬰幼時期的文明尚處于初級階段,但科學假想和文學想象始終在相互作用,并最終使人類的精神成果能夠從早期關于自然的神話邁向關于浩淼星際的神往。與今天不同的是,早期神話時代由于科技水平整體低下且發展極為緩慢,那時的神話所指不僅遠遠大于科學技術的現實轉化,也遠遠久于其后任何時代的科技迭代時長,因而其想象所能依賴的科技理論對現實的想象相對較少而多為缺乏時態的天馬行空。這使人們看到科技發展水平與文學想象的某種不規則關聯:科技發展水平越低可能文學想象越是恣肆自由,科技發展水平越高可能文學想象越細致瑰麗。

  科學與文學是人類前行的兩大立面,在探究未知視域中推動科學實踐與文學想象動態性遞進。當人類從星轉斗移中獲得時間概念后,時間反過來緊緊鎖住了人類,成為人類無以掙脫的宿命。然而人類也從無始無終的時間中幸運地找到了文學,并以此賦予時間不同而具體的新形態。對科技、科普、科幻、神話之間邏輯的梳理與思考,或可找到科學與神話之間深刻而內在的聯系,特別是當科學在文學那里找到如《哪吒2》《斗羅大陸》《牧神記》《斗破蒼穹》等當代文藝新形態后,則從精神上完成了從科技到神話的螺旋式循環上升。如果說科學是對當前世界未知領域的實踐性探索,文學則是對未知世界的想象性實踐,科學與文學都沿著通向未知世界的方向探索創造,最終在混沌的神秘世界相遇并激發出神學的火花。這里所謂的神學主要是指對未知秩序的夢想化表達。

  盡管科學與文學都指向對未知的探究,但探索過程中的假想或想象激發了人們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過程,并推動科學與文學在動態發展中持續遞進,當二者在某個未知處相遇并不斷將神學推向深遠,科學、文學與神學由此在不斷位移的深遠之處得到統一,如神話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早已通過超視距和無線電等科學技術得到實現,它不可能再次進入科幻文學或者新神話的敘事之中。由此,在未知視域下,似乎可以重新思考科學與神學的二元關系。當人們將合乎客觀規律性作為科學的基本原則時,科學正好用來打破其時在普遍認識上尚處于未知狀態的神學,一旦科學動搖了人們對當前神學認知的束縛,科學同時也創造并進入新的神學空間。由此看到,在科學、神學與文學的深度關聯中,凸顯了想象作為它們共同的關鍵要素以及想象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

  科技和文學都應以人為本,作為世界的想象者,人通過科學和文學不僅看到了自己的意志與熱情,也由此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希望與責任。科學假想與科學幻想相互生成,科技文學是夢想者的時代鏡像。那些跋涉在探尋路途的科學家,形式上雖與文學家有著較大區別,但他們在向人回歸的方向上在本質上又融為一體。科學創造首先源于發現,通過探索走向“無人區”,最終又將無人區變為人的“風景區”,而文學創作注重于體驗,通過對物質與精神的夢想澆注,使人和他所在的世界更加符合人本身。如果說科技與文學難以分割,那么科幻文學注定有著與眾不同的前世與來生,其前世當然是科技文學,它的來生卻必然是在其想象的世界成為現實后而獲得的新形態。科學與文學結合起來,于是匯聚了神話、科普文學、科技文學、科幻文學乃至未來更新的形式。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基于特定時代與環境的選擇,是科技給人類帶來變化的反映,是科技賦予不同生活形態的精神回響。在這其中,能夠令人在生活中實際感觸,同時也在精神上予以回應的,是從科技文學到科幻文學展現出的獨特作為,它們匯聚不同維度的集體合唱,正是對這個科技變革時代的真實映射。


  ? 作者簡介 ?

圖片

  凌春杰: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副研究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 高清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一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国1国二国三| 久久久久久久久66精品片|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97在线精品视频|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夜夜爽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久久99视频精品| 91麻豆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757| 国产91大片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久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加勒比| 99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