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深圳市文聯
時間:2023-11-01
“深圳還有說相聲的呀?”這是9月當選為深圳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的劉昭最不希望聽到的話。1992年就來到深圳茶館打快板、說相聲的他,已經將相聲這一傳統藝術傳播了27年。
如今,深圳市曲藝家協會有會員300多人。劉昭認為,曲藝這一相對小眾的藝術門類,目前需要進一步推廣普及。
南方+:曲藝家協會目前的人員構成如何,目前的核心工作是什么?
劉昭:我們的會員一方面來自我所畢業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現改名為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另一個渠道是發展業余的會員,深圳有很多來自北方的從小對相聲耳濡目染的人。
平常我們會組織去街道、受政府邀請去表演,8-10人輪流上去說;我們目前在羅湖黃貝嶺古玩城的小舞臺常設演出,每周一場。還有些會員在中小學的4.0課堂,教學生打快板。
南方+:您認為曲藝相比于其他藝術門類,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劉昭:接地氣。比如我今天看了新聞,馬上能把劇本寫出來,第二天就可以上舞臺表演。不僅如此,給我個桌子,甚至不需要桌子,給我個話筒,我就能演。說相聲的能夠短時間把氣氛引導起來。
還比如政府有一些文件比較枯燥,我們可以用曲藝搭橋,把政策落地。開著玩笑,還合轍押韻,就用大白話接地氣地把政策宣傳出去了。譬如酒后駕車、高空拋物、垃圾分類等,甚至給我一份年終總結,我明天就能寫成快板。
南方+:曲藝與非遺和國學密不可分,戲曲相聲等傳統藝術目前在深圳的普及情況和發展環境如何,目前遇到的瓶頸有哪些?
劉昭:相聲是喜聞樂見的,南北人都喜歡。但是在深圳,做這塊的人并不多。雖然人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仍處于粵文化地區,人們對普通話的認知并不是那么深。所以觀眾在理解一些有內涵的段子或者笑點時并不是那么容易。
其實很多人對相聲不是很了解,相聲的作用一個是諷刺,一個是歌頌,很多情況下只能拿搭檔開玩笑了。
南方+:您對深圳的曲藝發展有什么期待?有哪些建議?
劉昭:感覺深圳的曲藝演出地點還是太少。我們希望能有一個固定的小陣地,演員需要得到鍛煉,也需要有觀眾。
我們希望曲藝能在深圳遍地開花。近5年,我們的主要工作還是宣傳和普及,在不同的地方辦一些活動。(記者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