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15-01獨特的材料營造出完全不一樣的氛圍,再加上朗誦名家聲情并茂的現場演繹,一場詩歌和朗誦、表演、歌唱融為一體的跨界演出震撼了所有人。11月21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第三季“深圳為你讀詩”第六期在深圳坪山新區如期舉行,這場名為“愛在林中路”的活動,導演打破常規,在一個不一樣的空間展開,讓表演和學生相關,用獨特的材料讓演員完成表演,完美詮釋了愛與林中路,現場演出非常成功。參與者朗誦精彩,精神飽滿、表現自信,現場觀眾也被才藝出奇的表演所打動,時時掌聲雷動。本期邀請到的主題詩人為榮榮和依爾福,學術主持是張光昕和張德明。他們均對“第一朗讀者”對詩歌跨界做出的首創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2015-01-3011
2019-04金秋的深圳詩意彌漫。10月25日下午,“第一朗讀者”第七季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南區大臺階啟幕。首場詩劇場主題為“黃鐘入室”,主題詩人為日本比較文學研究學者、詩人水田宗子和中國詩人陳先發。當天,詩歌、戲劇、音樂交融一體,分別演繹了詩人們的作品,創意迭出,內涵生動,讓觀眾深深陶醉其中。在公眾心中播下詩的種子“第一朗讀者”是深圳市文聯、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創辦的知名原創文化品牌。自2012年啟動以來,一直以其獨特的視覺、聽覺和思想沖擊力,在深圳、全國以及海外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國內外文學藝術界的好評和市民的熱烈喜愛。“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第一朗讀——詩歌成就獎”已成為國內重要的詩歌獎項之一。“第一朗讀者·詩劇場”則是國內外首次將戲劇、肢體、朗誦、音樂、演唱等多種藝術元素集合于開放性的沙龍、校園、劇場、書城、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空間,實現對當代詩歌的跨界演繹。“第一朗讀者”藝術總監、深圳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從容表示,“第一朗讀者”融詩歌性、藝術性、實驗性、創新性、開放性、先鋒性和公眾性為一體,冀求以豐富多元化的詩歌戲劇藝術形式和跨界感官體驗呈現出一個時代的精神性報告,提升深圳這個國際化城市的文化品位。作為“第一朗讀者”的學術總主持,詩人、詩歌評論家西渡從2014年起多次參加“第一朗讀者”的活動,每次活動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朗讀者’是一個卓越的創意。這個創意的核心就是把詩的最新創造以一種公眾喜聞樂見的、富有親和的方式加以傳播。‘第一朗讀者’為詩人和公眾提供了這樣一個有效的管道,以演詩、唱詩、朗誦、詩人與讀者對話、批評家與讀者對話等多種方式,把讀者引入當代詩歌創造和批評的現場,從而感受當代詩歌的創造活力和獨特魅力。經過‘第一朗讀者’團隊持續7年的努力,它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已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一張耀眼的文化名片。”詩歌誦讀與舞蹈融為一體作為本季度首場主題詩人,詩人陳先發的《最后一課》《母親本紀》《青蝙蝠》等作品經過朗讀演繹,扣人心弦。其出版詩集有《春天的死亡之書》《寫碑之心》《裂隙與巨眼》《九章》等。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意大利等多種文字傳播。就在最近,陳先發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第一朗誦者’活動將詩歌誦讀與舞蹈的肢體表達、戲劇的舞臺藝術氛圍融為一體,這種新穎的再造和二次創作,把詩歌的內在力量更充分釋放出來了,讓人悅目賞心,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文化創新,也是當代詩歌傳播方式突破性的一個嘗試。”談及對深圳詩歌寫作與實踐的了解,陳先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社會生態的生機勃勃正將越來越多的好詩人攬而入懷。“深圳作為中國各類探索實踐的前沿地帶,密集的創新樣本事實上也刺激了詩人語言創新的神經,可以預期這里的好詩和好詩人必將令世人刮目相看。”同樣擔任首場活動主題詩人的水田宗子是日本比較文學研究學者、詩人。她在比較文學、女性學、文學評論等研究領域具有高深的造詣,是日本國內女性主義文藝理論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并為培養年輕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活動現場,水田宗子的《如果詩會等待》《蘭之詩》等詩作的朗讀讓人感受到一種女性寫作的細膩與深透。首次參加“第一朗讀者”活動的水田宗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是一座非常現代化的城市,以不同的方式來舉辦文化活動,可能因為這座城市具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所以彰顯蓬勃活力。水田宗子也關注中國的詩歌和文化發展,她認為中國文化正不斷對外產生影響力。據悉,本年度“第一朗讀者”將持續至10月28日。期間將分別在深圳中心書城、字在文化空間、福田區圖書館、南山文體中心、龍崗區鶴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館等場地連續推出多場活動。(記者魏沛娜)
2019-04-1125
2015-119月25日下午2點30分,“第一朗讀者”【第四季】總第38期“另外的海”在深圳中心書城南區大臺階精彩上演,雖然不是周末,但是現場也吸引了不少真正的詩歌愛好者,他們與詩人們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和互動。根據本場主題,深圳市劇協創作團隊以手舞——拍桌子為核心。演出過程中,他們合著歡快的音樂,用雙手有節奏的敲打著桌面。運用這種形式現場演詩,象征表現出人的腦海中思想的相互碰撞,更體現了當前藝術家五彩繽紛的思想與情感…… 主題詩人池凌云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參加“第一朗讀者”的活動很開心,從互動者的提問來看,讀者都在認真聆聽詩歌,真誠接近詩歌,這樣的氛圍很好,帶給她一種全新的感受。除了活動傳達出來的詩意,更難得的是這種創造性的行為本身,將詩歌盡可能地立體呈現,詩、歌、舞糅合在一起,讓詩意得到了更好的展示。當現場有讀者提問“詩歌應該如何去批評生活現實?”時,池凌云以演詩現場的杯盞里燈光的傳遞這個環節做例子,說這個細節讓她很感動。“其實寫作就是一種光的傳遞,哪怕只是一點微弱的光。不管我們的生活怎么樣,我們的內心始終都有對光明的渴望和期待,今天的‘第一朗讀者’活動就是一種光的傳遞。來聆聽者也是光的傳遞者。” 池凌云也感謝第一朗讀者帶給她美好的記憶! 主題詩人杜綠綠對于獲獎也感到非常高興,她的詩歌寓言性很強,吸引不少讀者對她提問。有讀者表示讀她的詩歌感覺很美,很空靈,但是很難真正讀懂。對此,杜綠綠坦承她在寫作詩歌時并沒有過多考慮讀者的接受度,而只是希望自己寫詩能發現人性、展示人性,對自己的心靈有所幫助。對于“第一朗讀者”這種詩歌跨界表現形式,她也表示很新奇,祝愿“第一朗讀者”能越辦越好。 學術主持西渡再次參與“第一朗讀者”活動,除了對兩位主題詩人的詩歌進行專業而生動的點評以外,也盛贊“第一朗讀者”的跨界努力和高貴堅持。他認為通過“第一朗讀者”主創團隊的精心打造,活動現場營造出來的詩意自然流露,讓人親切可感。“詩現場”讓詩歌表達出來的那種音樂美、文字美、舞蹈美等意境不僅停留在紙面,而是幻化成了一種可讀、可看、可互動,可觸摸的立體式藝術美,讓人印象深刻。 現場參與活動的忠實讀者也紛紛對“第一朗讀者”給出評價: 富于演講天賦的李先生說看完整個活動現場很震撼,沒想到深圳還有這樣一批堅守文化藝術的人,他們堅守貧窮,堅守信念,堅守理想,為大家默默奉獻,非常讓人感動。他也希望詩歌能夠更多反映社會現實,起到改造社會、引導人心向善的功能,傳遞更多正能量。 略帶羞澀的倪小姐說在現場聽到主題詩人杜綠綠的一首關于媽媽的故事的詩,感覺很有共鳴,在深圳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城市,能有這樣一個難得的機會,得到心靈的洗禮,她感覺非常好。 曾小姐是做金融行業的,平時壓力很大,她說機緣巧合當天正好碰到“第一朗讀者”的活動,感覺浮躁的心一下子安靜了許多。作為90后的她,還不太能讀懂兩位60、70后主題詩人的詩,但是她感覺她們每首詩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第一朗讀者”創辦人、藝術總監從容作為詩人與戲劇人的雙重身份,經過多年的詩劇場實驗,2012年“第一朗讀者”問世,通過跨界探索的闡釋渠道來充分展現中國新詩的豐富美學內涵、迅速提升當代優秀詩歌的群眾影響力。從容說:“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用沃霍爾的話說,他所做的東西‘將’自然地‘作為藝術出現’。他無需把自己限制在單一的風格或語言內,如戲劇、歌劇,他可以從一種媒介轉換到另一個媒介,而且在每一種媒介中都可創新,或者,他可以成為一個綜合媒介的創造者。”當天活動結束,從容也對于使命有了自己新的理解:“所謂的使命就是老天爺做導演,命運安排你演某個角色而已。但最重要的是,無常的心會讓你寧靜……”如今,“第一朗讀者”已連續四年推出四季,以“行走的詩歌,行走的戲劇”這種形式,點亮深圳這座城,被譽為“最高貴的堅持”。
2015-11-2524
2014-01“第一朗讀者”是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資助項目,是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繼成功創辦歷屆“創意劇場”、“中國詩劇場”之后創建的又一公共文化品牌。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等單位承辦,是目前國內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鋒特色的詩歌跨界公益活動,首次將詩歌、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集合于一體,第一次將原創詩作、原創演詩、原創唱詩推向公眾。2012年連續推出十期,既推出國內與本土詩人,又推出中青年戲劇家和音樂人。2013年繼續與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合作, 連續推出十期活動,總共二十期。 第一季“第一朗讀者”于2012年9月15日在深圳啟動。首期活動的主題是“詩歌與城市”,被邀請的是著名詩人王小妮和陳東東。受邀的還包括西川、雷平陽、李少君、從容、楊克、路也、江非、鄭小瓊、黃禮孩等獲得“魯迅文學獎”的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詩人以及吳思敬、徐敬亞、霍俊明、何言宏、謝有順等著名的批評家。第二季“第一朗讀者”將從2013年8月啟動,每月兩次。受邀的外地詩人有于堅、李亞偉、李笠、孫文波、娜夜、沈浩波、潘洗塵、安琪、姚風、瀟瀟、谷禾、黃禮孩等獲得過國際以及國內諸多重要獎項、最具時代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詩人以及吳思敬、李敬澤、韓作榮、李小雨、霍俊明、南翔、王曉華、張德明、張曉紅、房偉、劉波等著名的批評家。來自國內上百位詩人、學者和上萬觀眾參加了活動,現場極具沖擊力和探索性,引起強烈的反響。 此公益活動由從容、霍俊明和江非等國內著名的詩人和批評家擔任創意策劃。著名詩論家吳思敬認為,2012年“第一朗讀者”第一季詩歌沙龍活動,以超凡的沖擊力和探索性,引起了業界強烈的反響。“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已經成為國內重要的詩歌獎項之一。 2013年“第一朗讀者”詩歌跨界公益活動,是在延續上季精彩的同時,繼續拓展思路,延伸傳播空間,同時,通過“閱讀與詩現場”學者、詩人、藝術家的跨界演出,公眾現場參與的方式,真正實現公民文化權利,享受詩意生活,提升城市精神品質。中國作協著名詩評家霍俊明強調“第一朗讀者”是具有開放性、先鋒性、前瞻性、大眾化的詩歌公益活動,它讓 “邊緣化”的高雅藝術形式——詩歌,以“跨界"的方式面向公眾和社會,讓大眾因朗讀聽見詩歌,因戲劇看見詩歌,因音樂領悟詩歌,因點評熱愛詩歌。走出過往詩歌和文學沙龍孤芳自賞的金字塔屋與小圈子化。通過極具現場感的互動、交流和傳播空間打破以往詩歌封閉的精英化的積習。 深圳市文聯主席羅烈杰認為在當今全球文化碰撞、融會、席卷、侵蝕、分裂、貫通和互動的新媒體時代,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人文氣息,體現在民眾閱讀、各種形式的文化賞析和文藝公益活動等多個精神層面。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說,以往單純的詩歌朗誦和一般的詩歌沙龍,已不能滿足時代發展和人民群眾對文化創新的精神需求。第一朗讀者”將朗讀的聽覺聯想和藝術形象的視覺呈現自由聯誼,以開放、先鋒和公眾性的立體方式,開拓了詩歌視聽的藝術性、實驗性和創新性,以及藝術實踐的開放性、公眾性和無限可能性彰顯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在國內屬于首創。 深圳市文聯副主席冷炳冰說:詩歌是全人類最純粹的語言;詩歌是靈魂深處的天籟;詩歌在任一時代、任何國家都是精神力量的風向標。“第一朗讀者”詩歌公益活動,立意發現屬于時代、歷史和靈魂的真正動人心弦的“聲音”。 策劃者著名詩人、劇作家從容強調第二季的“第一朗讀者”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詩現場”。“詩現場”側重的是讓市民第一時間走進當下中國鮮活的詩歌現場,以“詩現場”在場體驗、在場感受和在場參與的方式,全方面地打開,面向公眾和社會,讓廣大的市民和各個階層的人士,都能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同時,全新的“詩焦點”環節,將由媒體人、觀眾與詩人在現場就詩歌的熱點問題進行對話甚至交鋒,凸顯詩歌的“現場感”。這不僅能夠對一些重要的詩歌問題提供引導性的建設性意見,而且能夠使詩歌生態更為健康有序的發展。“第一朗讀者”第二季,將繼續立足于社會和精神主題,推出十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專題,以期通過朗讀、對話、評點、戲劇與公眾文化平臺對接的方式,銳意探索,打造具有社會公信力和業界美譽度的文化新品牌,在 “文化立市,文化強市”方針指引下,縱深活動意義,拓展詩歌空間,聚集文化人才,為以“全球視野、時代精神、民族立場、深圳表達”為宗旨所推動的“深圳學派”,添上前沿人文意識和情懷最浪漫、詩意、多元、深邃的一筆。 “第一朗讀者”將在一種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持續探索、實驗和創新中,向國內的文藝界發出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聲音”。“第一朗讀者”每期邀請一至二位國內著名詩人以及一到兩位廣東或深圳本土的實力詩人,同時由國內最著名的評論家、國家級大型文學期刊主編和高水準的藝術團隊參與,并通過對當下時代的一種詩意和開放性的“朗讀”以全新的視野和文化空間展現詩歌與歷史、時代、社會、人文、環境和生存的復雜關系,從而力求達到對這個時代精神最為繁復、精準而獨特的思想及文化詮釋。 “第一朗讀者”第二季的每期活動組成板塊:專題詩人的“朗誦”和音樂人原創“唱詩”、深圳戲劇家制作體的戲劇藝術家“演詩”、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現場頒獎、媒體和觀眾與詩人互動交流及評論家點評。每期活動時間約為兩個小時。
2014-01-2430
2015-0112月13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第三季“深圳為你讀詩”第七期活動在深圳中心書城南臺階奇幻上演。這場名為“多元之美”的活動,通過校園戲劇大使的激情演繹,把兩位主題詩人的作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讓人深受啟發,大呼過癮。本期到場的主題詩人陳克華和吉狄馬加均是1961年出生,雖然詩歌風格迥異,但是對于多元化的感受卻殊途同歸:陳克華的作品中隱藏著濃濃的文化多樣性的哀傷與美麗,而吉狄馬加通過“雪豹”系列,讓人們明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刻不容緩,深刻的思想內涵讓人振聾發聵。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瑞琦觀看了整場演出并為兩位主題詩人頒獎,他現場即興發言,對“第一朗讀者”三年來的品牌影響力和對深圳戲劇與詩歌的跨界推動給予了高度贊賞,并朗誦十七世紀西藏詩人倉央嘉措的詩歌《見與不見》,贏得全場觀眾掌聲雷動。本場特邀嘉賓吳思敬和學術主持冷霜在解讀詩歌作品的同時,都對“第一朗讀者”的跨界探索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吳思敬表示“第一朗讀者”是全國第一個做詩歌跨界探索的品牌,并成功將這一品牌堅持這么長時間,他也祝愿“第一朗讀者”能夠越辦越好;冷霜覺得“第一朗讀者”與他過去參加的其它活動都不一樣,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就是因為它能直接和普通人產生真實的接觸,這也是他第一次在國內見到這樣一種既有戲劇又有詩歌和唱詩的詩劇場,他認為“第一朗讀者”是非常有創造力的詩現場。本期“第一朗讀者”還有一大亮點,就是這次演詩是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對深圳的各個中學進行校園戲劇培訓后的集中展示,當激情澎湃的校園戲劇大使們在臺上演繹詩歌時,現場所有觀眾被深深感染,“少年強則中國強”的情懷也通過方寸舞臺向四周更遠處發酵、蔓延……
2015-01-3030
2015-01一場冬雨并沒有澆滅人們親近詩歌的熱情。11月8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第三季“深圳為你讀詩”第五期在深圳中心書城(南臺階)如期舉行,這場名為“大地與飛翔”的活動,現場座無虛席。當天還有一位神秘嘉賓——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到達現場和大家共同見證了一場詩歌和戲劇、音樂跨界結合的盛宴。本期到場的主題詩人為伊沙和朱巧玲,特邀嘉賓朱燕玲,學術主持唐欣,戲劇導演吳熙。作為“第一朗讀者”重要一環的朗誦環節是本期的一大亮點,伴著精彩的現場表演環節,朗誦者聲情并茂的演繹,讓很多人對主題詩人的詩歌本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邀嘉賓和學術主持都對這樣演繹詩歌的方式表示驚訝和贊賞,認為“第一朗讀者”對詩歌跨界做出了首創性的貢獻。活動現場,當朗誦者演繹到主題詩人伊沙的詩作“鴿子”時,有觀眾表達出了對這首詩的喜愛。這也恰好與當期的主題“大地與飛翔”不謀而合,看來這點風雨,是斷然阻擋不了鴿子展翅高飛的。
2015-01-3016
2016-1212月10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以 “群山的輪廓”為主題的詩劇場在深圳海上世界胡桃里震撼上演。周末的午后,蒙眼的舞者扭動的軀體,裹在身上的布簾,映照現實的迷惘與困境掙扎與希望;朗誦環節,詩歌的展現毫無表演痕跡,自然而出;唱詩更是輕靈飄逸,旋律動人。本場活動也是“第一朗讀者”第五季的收官之作。 主題詩人陳陟云、阿毛獲“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主題詩人蔣浩獲“第一朗讀者-先鋒詩歌獎”。 陳陟云獲獎后,對活動主辦方和現場演員、朗誦者的付出表示感謝,他說:“第一朗讀者”已成為當代中國詩壇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有幸,我能夠作為其中第五季的一棵植物,在詩歌的光陰之風中搖曳。通過場景、裝置、光影、形體和聲音,當然還有屬于聲音的音樂,淋漓盡致地呈現一位又一位優秀詩人的作品,這樣繁雜反復的工作,詩人從容和她的團隊,一路做下來,至今已時歷五年。想想,真令人欽佩而感動。他們不辭辛勞的付出,無疑是為這日益色彩單調的世界多添點亮色,給煩躁不安的現代城市增加人文的滋養,把詩歌的種子種進那些因物質的擠壓而逐漸枯寂的人心……因此,感謝“第一朗讀者”,不僅僅是因為從容對我個人的關注和邀請,更重要的是她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付出和奉獻。 阿毛獲獎后也很驚喜,認為這是她近30年來獲得的最獨特、最有意義的一個獎項。詩劇場把她詩歌文本以外未知的東西都表達出來了,并且被提拔、撫摸、洗禮……她說:我們的每一首詩歌在“第一朗讀者”那里都是一場令人震撼的詩劇。演出者用他(她)們的聲音、肢體動作把詩歌從安靜的紙上、文字里帶往一個個自由的境界或途中。在這些境界或途中,燈光、布幔、電扇、細沙、線團……甚至現場觀者的茶杯、眼晴、呼吸…無一不成為詩劇的真實可感的現場部分。在現場,詩句里的天空、芳草,佛珠、燈盞,幸福與疼痛,近處和遠方……在詩劇里被自由地回望與展現。令詩人或觀者在詩劇里不斷遇見自己。遇見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遇見一個我和無數個我。令我們身置的現場是夢境又是現實,是過去此刻,又是將來。所以詩人流淚。在“第一朗讀者”現場,演出者是深深懂得,觀者是深深感動! 蔣浩獲獎后表示,他挺喜歡“先鋒”這個詞的。他是第一次聽到自己的詩歌被人演唱,覺得挺有意思的。自己參加過不少國外的詩歌活動,國內水平已經是一流,“第一朗讀者”比法國、瑞士的一些詩歌活動都要好。 “第一朗讀者”學術總主持、本場學術主持西渡點評時,說當代詩人是一座群山,而本場三位主題詩人就是群山中的杰出代表,從中可以窺見當代詩人群山的輪廓。同時他也對本場的戲劇表演團隊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他們的現場演繹讓人們對三位詩人詩歌文本的理解有了不一樣的視角。西渡說:“第一朗讀者以唱詩、演詩、舞蹈、詩人朗誦等多種形式對眾多當代詩人的優秀詩作做出了別具匠心的演繹和闡釋,讓詩歌插上音樂的翅膀,賦予了詩歌身體、聲音、動作和表情。詩的繆斯走在深圳的書城、學校、餐廳,為行色匆匆的城里人帶來詩的祝福,效果令人震撼。愛上詩,愛上第一朗讀者!” 學術主持向衛國點評時說:不少研究者指出,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就把追求靈魂的自由作為最高的價值。因此,對他們而言,最高的知識形式是那些無用的知識,比如哲學、數學、天文學、邏輯學,還有音樂、詩歌等藝術。但隨著科學的實用價值被不斷發現,各門科學都走向了功利性的發展道路,只有藝術依然保有著自由的理想和自由的形式。而時至今日,大多數藝術門類也市場化了,唯剩詩歌還在作著最后的抵抗。換句話說,今天,詩是自由的象征,而且幾乎是自由唯一的象征形式。作為自由的象征,必須從靈魂到形式都保有徹底的自由狀態。在這個意義上,我不認為"第一朗讀者"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跨界行為,它更應該被理解為詩的形式的自我解放,一種向自由的回歸,或以最大的自由度向人類最初的自由理想投去的深情回望的一瞥。這一形式在詩歌、音樂、戲劇、形體藝術等的相互闡釋、相互發明過程中將詩的審美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界限融化,力求實現詩歌自由價值的最大化。 詩人從容說:藝術家的任務是將現實喚醒,讓人們看到現實背后的現實(心酸 震撼 神圣 ……),為此,她需要革新、扭曲、驚世駭俗,不甘于平庸,但又不驕傲,對事物充滿好奇,不斷嘗試。我們第一朗讀者團隊一直堅持原創,不模仿、抄襲西方的藝術,用民族精神創造第一手藝術。同時我們多年深入書城、學校、廣場、咖啡館等,堅持服務人民大眾。堅守藝術理想,拒絕庸俗化和商業化。欣慰的是:這個平臺培養了幾十位導演、幾百位演員和千位在校學生、五十多位現代舞演員、多位歌手和音樂人、推出原創唱詩100多首、近六十多臺詩劇場。作為中國文化界第一個跨界性詩歌文化綜合實驗項目,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等承辦的“第一朗讀者”已成功舉辦五季,被譽為“最高貴的堅持”。今年,“第一朗讀者”繼續深化“深圳為你讀詩”這一主題,深入探索當前文化語境下詩歌與人、詩歌與生活的相互關系,于2016年7月30日至12月10日期間,分別在深圳中心書城、e當代美術館、胡桃里等場地推出七場專場活動,用跨界詩劇場點亮深圳這座城。(市劇協)
2016-12-1624
2015-11午后的陽光透過胡桃里充滿歲月感的窗戶,緩緩射進來,窗戶下,一片帽子的海洋,一場藝術盛宴正在精彩上演...... 7月11日下午,“第一朗讀者”[第四季]第33期,伴著極富感情地朗誦,幾位青年舞蹈演員輕披薄紗,用唯美的肢體動作演繹出兩位主題詩人詩作中似曾相識的意境,一場震撼心靈的詩歌跨界先鋒嘗試,在胡桃里音樂酒館海上世界店再次完美呈現。 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金海、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調研員何良,著名電影導演陸小雅,合縱文化集團董事唐正純,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侯繼寬、深圳大學評論家張曉紅等蒞臨現場,見證這場文化盛事,近百名詩歌愛好者也慕名來到現場,共享一場關于詩歌、戲劇和音樂的狂歡。 詩人頒獎本場主題詩人韓東和李之平分獲“第一朗讀者·詩歌成就獎”和“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 主題詩人韓東主題詩人韓東對于獲獎既高興又意外,他也笑言自己還年輕,還要繼續寫下去。 主題詩人李之平也表示,寫詩對她來說是一種宿命,也是偶然的到達和必然的陪伴。它是超越俗世的一份光芒,照亮了此刻甚至永久。現代詩歌越來越成為個人的表達,但詩歌本身是可以更強大,更富溫情和力量,更能撫摸遠方和未來。如何實現這個功能,“第一朗讀者”這些年進行了極為有意義的實驗和探索,讓詩歌進入更廣大的視野,讓更多人體會到詩歌的溫情和魅力。 學術主持沈奇對“第一朗讀者”對于詩歌跨界所做的嘗試予以高度評價,認為它為更多優秀的詩人提供了展示的平臺,讓更多的人愛上詩歌。他也感念從容在這個與時俱進的時代,堅持把“第一朗讀者”在煩囂的深圳一誦就是幾年,十分不易。沈奇認為“第一朗讀者”的堅持,一定會比那些與時俱進的人和事,更嚴肅,也更持久的進入歷史。 特邀嘉賓曹路生也認為,詩人偉大的地方,就是能寫出 “人人心中都有口中卻無”的人生感受,“第一朗讀者”的跨界努力,讓大眾通過詩歌的多元化表達,看到人生的意義,它是城市的靈魂,是大海中的燈塔。我們的生活太瑣碎平常,而“第一朗讀者”無疑就是這樣一個閃光點,讓我們庸常的生活變得生氣勃勃。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朗讀者”提升了深圳這座城市的品質,它存在的意義也會超越時代,愈久彌香。 “第一朗讀者”創辦人、藝術總監,詩人從容對于“第一朗讀者”未來的發展也充滿期望,她說“我們的終極關注點是人與人的心靈,選擇詩歌也是因為讀詩、唱詩、演詩其實是為了讀人、讀心和理解人、理解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靈魂,理解詩歌文字背后人類的歷史、人們的精神世界,最終抵達語言這塊人類的第二天地,并在這片大地上深化人類的精神世界。” 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扶持,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聯等主辦,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等承辦的“第一朗讀者”作為起源深圳、目前國內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鋒特色的跨界詩歌品牌,首次將詩歌、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集合于開放性的沙龍、校園、劇場、書城等公共空間,已連續四年推出四季33場,參與詩人、學者與表演藝術家近千位,受眾達萬人,范圍波及深圳市福田、南山、寶安、坪山等各區,受到了市委宣傳部、市文聯的高度肯定和贊譽,被譽為最高貴的堅持! 深圳市戲劇家協會自1999年至今,在過去的16年中,深圳市劇協主席、詩人從容率領理事團與會員們、音樂人及各地藝術家不斷創新詩歌晚會形式,并融入多種表現手段。獲得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頒發的“跨界詩歌創作與傳播基地”稱號。2008年又與創作團隊推出中國詩劇場,將中國詩劇創作推向新的階段。而她策劃的“第一朗讀者”創始于2012年,是目前國內最具活力、人氣和先鋒精神的詩歌藝術現場,自創辦以來成功舉辦4屆,曾被譽為“高貴的堅持!”培養了一批中青年導演、新生代演員和朗誦家與音樂人。推出近百位有影響力的詩人和近百首原創“唱詩”;近四十場不同詩歌主題的當代藝術現場“演詩”。近五十位國內重量級的評論家來到現場“評詩”。據悉,本季10場主題活動,除了活動場地和藝術跨界形式將有所突破以外,還將邀請到神秘重量級詩人和特邀嘉賓到場,相信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2015-11-2409
2016-08肢體表演似舞非舞,道具運用出乎意料,再加上空靈的唱詩、專業的朗誦,現場被深深浸染,深深感動。7月30日下午3:00,“第一朗讀者”[第五季]首場活動在中心城胡桃里順利舉行,現場完美詩歌跨界演繹受到青睞。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深圳市文聯副主席冷炳冰以及胡桃里運營總監詹宗德等領導和主題詩人以及嘉賓來到現場觀賞。名記尹維穎寫到:坐在胡桃里,燈光暗下來,舞臺上,朗讀與表演共舞,湖南高腔聲中,似舞非舞的表演中,詩變得綿延、生動、充滿意境。高潮處,花瓣從空中輕輕散落,彩色的柔軟的布在飛舞,水從管道慢慢流出,舞者在水流當中沉醉……詩歌的舞臺,變得如此富有張力和震撼感。深圳市文聯副主席冷炳冰現場發言說,他見證了第一朗讀者從初生到發展的歷程,如今已成深圳知名文化品牌,詩歌借多藝術形式得以弘揚,各種藝術形式從詩歌中汲取營養。他也祝愿第一朗讀者越辦越好。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李瑞琦現場宣布“第一朗讀者”[第五季]啟動,隨后開啟現場精彩演出。本場主題詩人田原(日本)和舒丹丹獲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主題詩人宋琳獲第一朗讀者-詩歌成就獎。田原對于獲獎感到很意外,他說自己特別喜歡深圳這個地方,沒想到深圳還有這么優秀的詩歌跨界品牌。對于第一朗讀者的詩歌跨界表現形式,他也覺得非常棒。舒丹丹很感謝第一朗讀者對于自己詩歌創作的肯定,她認為詩歌是關乎生命的藝術,飽含深情的詩歌寫作,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是與另一個自我的互動和交流。現場對她詩歌的跨界演繹,讓她感到很新奇,讓她耳目一新。宋琳很驚訝自己能獲得第一朗讀者-詩歌成就獎,他認為詩歌不僅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心靈的藝術,而用戲劇演繹詩歌,讓他感覺很美,很震撼,很感動。學術主持唐曉渡是第二次來到第一朗讀者的活動現場。在觀看現場演出后,他覺得現場表演很精彩,比之前又更加精進了,尤其是惠雷的唱詩環節非常棒。隨后他對三位主題詩人的詩歌創作成就和特點進行了點評。詩論家、第一朗讀者評委會主任吳思敬教授已多次來到第一朗讀者的活動現場,他覺得本場三位主題詩人雖然年齡不同,但是身份有相似之處,都既是翻譯家,也從事詩歌創作。對于唱詩環節,他認為作曲和歌唱都很好,推出唱詩已經100首,是一個創新。而演詩環節,現代舞和表演在形式上也有創新,更加側重對詩歌內容的解讀,更加注意挖掘詩人和詩歌自身的特點。他認為第一朗讀者堅持五年非常不容易,對于詩歌普及,讓大眾了解和接受現代詩歌意義重大!第一朗讀者對當代藝術形式的探索;在詩歌和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上獨特的呈現,都是一種在詩歌跨界演繹方式上的完美的結合。同時又為市民提供了認識國內外優秀詩人的機會,十分難得。深圳做得好。中國著名媒體南都名記謝湘南寫到:被綢布包裹的身體在徐徐打開,詩人們的詩作被現場演繹成為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有機體,帶妝的朗讀者,肌體表演似舞非舞,白色的長水管有如舞臺的肌肉,其中隱藏的水把舞者蔣令澆頭淋濕,七彩的花瓣碎了一地。本期演員:穆榮、諶愛君、盧海艷、紀郁璿、李齊偉、伍宏濤、張磊、蔣令、陳星文、曹璐瑤、胡連馨、劉照、劉澤斌。下期戲劇導演:劉露璐,活動場地及時間:9月2日晚7點中心書城南臺階。
2016-08-0925
2015-1110月10日下午2點30分,“第一朗讀者”【第四季】總第39期“行走的花”在胡桃里(華僑城店)精彩上演。靈動飄逸的舞蹈、漫天飛舞的花瓣,讓詩意在戲劇中極致呈現。本場演出陣容之強大是“第一朗讀者”史無前例的,單是戲劇表演就有20人左右,他們全是花季雨季的“小鮮肉”、“小鮮花”,在演出中把酒端到詩人們桌前,請他們飲酒。朗誦嘉賓中的“大腕兒”、深圳廣電集團著名主持人吳慶捷的深情演繹也是本場一大亮點。演出最后,滿場落花繽紛,不知從哪里來,如同浪漫櫻花雨,讓這個周末的下午充滿詩意,別樣精彩。 譚克修和楊沐子均獲“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默默獲“第一朗讀者-詩歌成就獎”。 主題詩人默默認為,這次獲得“第一朗讀者-詩歌成就獎”,比獲得很多官方的其它獎項更具意義,因為這一榮譽更能代表民間大眾對詩人的認可。他也高度贊賞“第一朗讀者”這幾年的跨界堅持,認為非常令人感動。 主題詩人譚克修獲獎后表示,從來沒指望寫詩能給自己帶來榮譽,而只是對自己的一個交待,這次獲獎是意外之喜。對于“第一朗讀者”詩歌和戲劇、音樂相結合的這種跨界形式,他覺得很好,很感動,也很感謝“第一朗讀者”的辛勤付出。 主題詩人楊沐子對于獲獎也感到非常高興,雖然只是一聲簡單的“感謝”,但是感激之情盡在不言中。而對于“第一朗讀者”這種詩歌跨界表現形式,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開場一段舞蹈,讓他覺得演繹的很貼切,很精彩。她也希望“第一朗讀者”能越辦越好。 學術主持張德明現場對三位主題詩人的詩歌特色進行了精彩點評,同時也對“第一朗讀者”對詩歌跨界所做的首創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活動現場營造出來的詩意自然流露,讓人親切可感,這種跨界努力打通了詩歌和讀者的溝通渠道,對于詩歌的普及意義非凡。 當天來到活動現場的著名評論家、南方詩歌研究所所長向衛國也認為,所有藝術的共同意義在于,為我們在現實人生之外打開一個新的生命空間,這個空間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創造的欲望,二是安放我們的生命存在感,借以對抗時間的侵蝕。在所有藝術形式中,戲劇是最典型的空間生產,詩歌其實也一樣,每一首詩都是一個隱形的空間,背后都有一幕隱形的戲劇在上演。但是詩的象征性語言形式使其暗藏的戲劇空間具有封閉性,一般的人較難以進入。“第一朗讀者”創造性地將詩歌與音樂、舞蹈和戲劇結合起來,試圖恢復詩、歌、舞三位一體的原始藝術狀態,一方面可視為對藝術本質的逆向回溯,一方面則可以幫助打開詩歌被語言封閉的空間,或者說是詩歌借助其他藝術形式打通了一些與現實生存空間連通的通道,增強了詩的開放性,同時幫助普通讀者更好地進入詩歌空間。這對于詩歌的接受與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2015-11-2502
2016-0212月26日晚7點30分,“第一朗讀者”【第四季】總第41期“去家未遠”在深圳書城中心城南臺階精彩上演,本季“第一朗讀者”也華麗謝幕。應景的演唱,動情的朗誦,再加上儀式化和祭祀式的表演,讓現場市民紛紛駐足,沉浸在濃濃詩意中。作為神秘嘉賓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侯耀華的到場,更是讓現場氣氛燃爆。這個冬季,深圳為你讀書,深圳人因詩歌而相聚。在“第一朗讀者”現場,著名表演藝術家侯耀華、陳加林老師詩興大發,即興朗誦詩歌多首。侯耀華登上舞臺中間的積木,朗誦賀敬之的“三門峽”。82歲高齡的陳加林老先生正好今天生日,與毛誕同日,他朗誦了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的名作《紀念碑》。他們在中心書城的出現,讓市民驚呼:深圳真有詩意! 主題詩人呂德安對于自己獲獎感到非常榮幸,他希望大家能從詩歌中受到更多啟發。對于“第一朗讀者”這種詩歌和戲劇、音樂相結合的形式來演繹他的詩歌,他覺得很好,很感動,也很感謝“第一朗讀者”全體工作人員的精心付出。 主題詩人李雙魚獲獎后表示,他非常看重這一榮譽,這也是他寫詩以來獲得的比較隆重的一個獎項,他認為這是對年輕人的鼓勵,自己也會繼續自己的寫作,用更好的作品來回饋大家。 學術主持秦曉宇現場對兩位主題詩人的詩歌特色進行了精彩點評,他也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反對給詩人貼標簽”這一觀點的不以為然,認為李雙魚作為“打工詩人”的杰出代表,為底層立言,是對詩歌歷史的補充和修正,也對詩歌未來具有啟示作用。他也高度贊賞“第一朗讀者”對于詩歌跨界所做出的成就,稱自己還從來沒有在別的地方見過這種別具一格的詩歌演繹方式。 特邀嘉賓陳加林認為“第一朗讀者”這種詩歌和戲劇、音樂相結合的形式非常好,非常有意義。在全國是第一個,至少他在別的地方還沒有見到過。他還建議可以根據詩歌本身的內容特點,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來進行演繹,詩歌和朗誦、音樂還可以結合得越來越好。每年“第一朗讀者”的十場活動結束后,可以濃縮成一臺精彩的晚會,相信把最震撼人心表現出來,可以和衛視合作,你們已經提供了非常好的創意和節目源。陳加林還現場激情朗誦了一首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的詩歌。 神秘嘉賓侯耀華也即興上臺發言,盛贊“第一朗讀者”,并朗誦了幾首他喜愛的賀敬之的詩歌,還有一首他自己寫的詩。他也希望當下詩人們的詩歌能夠更多更好地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孩子們看到未來和希望,就像當年詩歌給還是孩子的自己力量和希望一樣。 活動結束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著名主持人周微現場與詩人們進行了訪談,眾多深圳詩人圍坐一起,勝似一場詩歌嘉年華!
2016-02-0211
2019-0410月25日,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讀者·詩劇場”在中心書城開幕。本季“第一朗讀者·詩劇場”將集中在10月25至28日舉行,分別在中心書城、自在文化空間、福田區圖書館、南山文體中心、龍崗區鶴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館呈現七場詩劇場演出和詩研討,成為十月深圳的一場文化盛事。10月26日下午,2018年第七季“第一朗讀者·詩劇場”的第2場活動《漣漪·實時路徑》將在深圳南山區字在文化空間舉行。本季活動的第3場和第4場活動將特邀日本著名詩人水田宗子及評論家島由子參與詩歌研討會。第五場活動將于28日晚于深圳中心書城舉行《寂靜的回聲》主題活動。第6場《經驗與天真》將以戲劇形式演繹“詩”與“戲”的碰撞,于10月28日下午深圳南山文體中心舉行。最后一場《我是你秘密的猜測者》主題活動會于28日晚上在龍崗區鶴湖新居客家民俗博物館舉行。據“第一朗讀者”創辦人、詩人與戲劇家從容介紹,今年“第一朗讀者”在詩歌與戲劇的創新手法上又有進一步突破。本季詩劇場與深圳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結合,以先鋒的手法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拓展深圳文化多元符號,就是為探索深圳文化構建新途徑。為積極介入公共空間,本季第五場詩劇場活動特別邀請了二十幾位深圳本土詩人和本季主題詩人,在深圳市中心書城向廣大市民朗誦和演繹自己的詩歌,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大眾與詩人和多元藝術親密接觸。(記者楊慧)
2019-04-1124
2014-01當代詩歌的跨界演繹與視聽闡發 ——2013年“第一朗讀者”詩歌活動綜述 張德明 “第一朗讀者”是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它與“創意劇場”、“中國詩劇場”等并稱為深圳戲劇家協會近年來創建的三大文化品牌。繼2012年成功舉辦第一屆之后,2013年第二季的“第一朗讀者”于2013年8月份全新開啟,總策劃由深圳市委宣傳部長王京生擔任。第二季的“第一朗讀者”活動立足于社會和精神主題,推出“時代抒情”、“女性的花朵”等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專題,每月兩次,共十場。受邀的外地詩人有于堅、李亞偉、李笠、姚風、孫文波、娜夜、呂貴品、黃禮孩、瀟瀟、安琪、潘洗塵、廖偉棠、沈浩波、阿翔等25位曾獲得過國際和國內諸多重要獎項、最具時代影響力和代表性的詩人以及吳思敬、韓作榮、葉延濱、李小雨、林莽、王明韻、何向陽、霍俊明、王曉華、楊慶祥、張德明、張曉紅、劉波等著名的批評家。 “第一朗讀者”由深圳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從容發起,這種詩歌演繹形式,體現著從容主席希圖通過新的闡釋渠道來充分敞現中國新詩的豐富美學內涵、迅速提升當代優秀詩歌的群眾影響力等詩學理想。“第一朗讀者”吸納了“中國詩劇場”的成功經驗,利用朗誦、戲劇表演、音樂、演唱等多種藝術形式來對新詩文本進行綜合性闡發,并借助開放性的沙龍格局和大眾參與的文化氛圍,盡可能釋放新詩的藝術潛能,立體地展現出當代詩歌的多方面美學素質。 “第一朗讀者”通過調動朗誦、音樂、戲劇、舞蹈、演唱等多種藝術表達元素,成功實現了對當代詩歌的跨界演繹。這種跨界演繹在2012年的第一屆期間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在第二屆又有了新的突破,不僅各種藝術媒介的配合更為默契,而且它們對詩歌文本的詮釋也更為精準和到位,活動得到了中國劇協領導大力的關心和支持! 近年來活躍于國際詩歌舞臺、出席過各種詩歌活動的著名詩人、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西川,在參加完“第一朗讀者”的活動后,就曾稱贊說:“我在國內外參加過很多詩歌活動,像這樣具有先鋒精神的綜合性藝術表達現場只能深圳做到。具有戲劇經驗的團體做到。”這是對“第一朗讀者”所具有的“先鋒精神的綜合性藝術”進行的充分肯定。 對詩歌的朗誦、演唱和戲劇演繹,其實都是在對詩歌進行再度創造。廣東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楊克就認為,“第一朗讀者”是非常成功的原創詩歌活動,它表現出突出的“專業性”。楊克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朗讀者”選取優秀的當代詩歌來加以誦讀、演唱和戲劇表演,其實是對當代詩歌所作的多向度創作,這種創作,不僅將當代優秀詩歌的審美內涵充分挖掘出來,而且對于促進當代詩歌的大眾傳播和經典化來說,也是極有意義的。“第一朗讀者”在新詩的大眾傳播與作品經典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了葉延濱、何向陽等詩人和評論家的充分肯定。中國作協全委、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著名文學評論家何向陽精彩地指出:“‘第一朗讀者’真正實現了詩歌與大眾的深度交流,這是新文化背景下的詩教傳統的創造性接續。”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全委、著名詩人葉延濱則高度評價了“第一朗讀者”的歷史價值,他認為:“這一活動對于詩歌的經典化和大眾化的傳播所起到的作用是長久的,經驗值得推廣和總結,具有歷史價值。它是21世紀最重大的詩歌事件之一,它必將載入中國詩歌史。” “第一朗讀者”借助朗誦、演唱和戲劇表演等藝術形式,從視覺和聽覺等層面對當代詩歌加以新一輪闡發,體現出中國新詩的閱讀與闡釋在視聽尤其是聽覺層面的補課。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新詩習慣性地劃分為“可看”的詩和“可讀”的詩兩種類別,并認為屬于“可讀”的詩一類的朗誦詩其藝術質量是不高的,而真正質量較高的詩歌可能只適合“看”而不適合“讀”。殊不知,這是陷入了一種認識的誤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給詩歌下過一個定義,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也就是說,聲音是詩歌的“花朵”,是其中最絢爛的部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管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都應在聲音層面上體現著極大的美學潛能。而有些詩歌在閱讀時,“看”是一種境界,“聽”是另一種境界。新詩在聽覺方面的闡釋,以往并非不存在,許多大型的詩歌朗誦會即是明證,不過,各種詩歌朗誦會舞臺與觀眾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這造成了演繹詩歌的聲音與傾聽者之間有難以消除的隔膜感。而“第一朗讀者”的現場,朗誦者和聽眾之間直接面對,演繹詩歌的聲音可以直接訴諸聽眾的心靈,激起聽眾迅即的情感反應。參加了本年度第七場活動的著名詩人安琪說:“‘第一朗讀者’的影響非常大,我早已知道。但是,現場仍然讓我特別驚訝,我曾經想象,但是現場卻超乎我們的想象。這樣一種心靈化的詩歌用特殊的表現樣式,讓我非常震驚。”與安琪同場出席活動的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西詩歌》主編、著名詩人黃禮孩意味深長地指出:“詩歌是一種儀式,而今天詩歌卻以另一種儀式回到我們的心靈。‘第一朗讀者’現場非常有光芒,這樣一個活動影響到的是更多的民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充滿想象的邊界。”兩位詩人不約而同地說出了“第一朗讀者”直接作用于人們心靈的藝術感召力,可謂英雄所見。我們可以舉詩人王順鍵為例。他參加的是本季“第一朗讀者”的第4場活動,當朗誦者朗讀他創作的紀念父親的詩歌《完美的病人》時,王順鍵忍不住心潮激蕩,眼中的淚水奔瀉而出,不得不悄悄走離現場以平息內心的激動情緒。在場的王明韻、潘洗塵、從容等詩人都目睹了這難忘的一幕。王順鍵的強烈反應,體現的正是“第一朗讀者”直接作用于人心的藝術感染效果。 2012年的“第一朗讀者”活動主要集中于深圳大學的西北谷咖啡館和華?藝術沙龍兩個相對狹小的空間,2013年則不再局限于這兩個空間,而是將活動空間擴大,在中心書城舉辦八場及福田區音樂主題館舉辦兩場,這意味著“第一朗讀者”在更為開闊的意義上將詩歌推向各個階層和群體,真正在公共文化空間和社會空間有效傳播詩歌并使受眾真正最大可能地接觸詩人和視聽詩歌。本季投入“第一朗讀者”的演職人員明顯增多。每場參與的導演、演員、詩人、朗誦者等,每次幕前幕后的市劇協會員及各類藝術家達到上百人,觀眾每場過千人,全年上萬人次觀看表演與朗誦。通過電臺傳播渠道,近百萬人次收聽。受眾面的增加意味著詩歌傳播范圍的擴大和群眾影響力的提升。10場活動要推出了各藝術門類的藝術家數十位;推出10位戲劇導演、近百位戲劇演員、流行音樂人及大量優秀詩歌及國內外詩人;同時推出廣東本土詩人。2012年和2013年兩季,“第一朗讀者”共推出46首原創音樂唱詩。 2013年“第一朗讀者”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詩現場”、“詩對焦”環節的增設。“詩現場”側重的是讓市民第一時間走進當下中國鮮活的詩歌現場,以“詩現場”在場體驗、在場感受和在場參與的方式,用各種藝術手段全方位地打開詩歌幅面,面向公眾和社會立體性地呈現詩歌現場氛圍,讓廣大市民和各個階層人士都能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詩對焦”則突出市民的現場參與性,讓到場市民與詩人可以在現場進行直接對話,就詩歌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展開問答和論辯,熱點交鋒既起到了活躍現場氣氛的作用,也促進了觀眾對當代詩歌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與把握。
2014-01-2425
2015-118月22日下午2點30分,深圳中心書城南區大臺階,“第一朗讀者”【第四季】總第36期“詞語的遠航”在眾多普通市民的見證下如約起航。一片片潔白如雪的棉絮,一串串繽紛起舞的泡泡,一個個戴著面具的時尚男女穿梭其中——“時間是永恒的動詞,正如你一旦開始/你就得披上這件外衣,戴上這面具,隨時準備摘下”,主題詩人周瓚朗讀起自己的詩歌…… 詩人頒獎 周瓚不僅是詩人,同時也是譯者、編劇、文學研究者,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她做過“第一朗讀者”第三季的學術主持,是女性詩歌寫作的代表人物,她說:“女性的生存經驗既有共性,也有個體的復雜性。不同年代出身的女性,她們的成長和教育背景,也形成了她們不同的寫作起點和表達形式。” 作為深圳詩人,不亦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發表感言時首先從自己在深圳的經歷出發呼吁大家要為保護環境盡到自己的責任,然后才談到自己寫詩多以個人情緒或外在事物為觸發點,基本上就是生活在深圳這座城市的感受。所以他的詩歌常常是將語詞和情感、思想、想象等融合為一體。 冷霜高度評價“第一朗讀者”在詩歌與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間實現的跨界,跨界的結果是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詩現場”。它讓詩歌表達出來的那種音樂美、文字美、舞蹈美等意境不僅停留在紙面,而是變幻成為了一種可讀、可看、可互動,可觸摸的立體式藝術美。 作為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華博士已經多次作為學術主持或特邀嘉賓參與“第一朗讀者”活動,他對兩位主題詩人的詩歌做了簡要點評,并對本期“第一朗讀者”活動做了中肯的評價,他認為,這一跨界藝術形式給了詩歌傳播一個重要的啟示,四年的堅持鑄就了深圳重要的文化品牌。
2015-11-2530
2015-01演員們身著各種材質的道具,伴著低沉的朗誦,在夜上海的熟悉旋律中翩翩起舞,似乎能讓人聯想起很多往事。同時,滿地堆積的各種材料,和人體糾纏交織在一起,也把秋天的蕭殺零落展現的淋漓盡致。10月25日下午2:30,“第一朗讀者”第三季“深圳為你讀詩”第四期在深圳中心書城(北臺階)如期舉行,這場名為“季節的歌吟”的活動,現場一如既往的火爆。 本期到場的主題詩人為龐培和西風野渡,學術主持是張德明和顏煉軍,戲劇導演高旭,音樂人是惠雷。龐培和西風野渡均獲“第一朗讀者?最佳詩人獎”。除了精彩的誦詩、演詩和唱詩環節讓人拍案叫絕、流連忘返,很多人也對主題詩人的詩歌本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術主持溫文爾雅、熱情洋溢的點評也加深了現場觀眾對詩歌的理解和欣賞。學術主持顏煉軍用“古代人大多死在親人懷里,而現代人更多卻死在高速公路上”來透過詩歌,從時代演變層面,更加深刻的剖析了主題詩人的詩歌,引起大家強烈共鳴。學術主持張德明發自肺腑的表示:“深圳觀眾對詩歌的熱情讓他感動,相信深圳的詩歌環境會越來越好。” 活動結束,現場不少詩歌愛好者爭相與主題詩人互動交流,探討詩歌創作中遇到的問題。有慕名前來觀看者表示:“這樣的詩歌聚會氛圍很好,跨界嘗試也讓詩歌有了更強的生命力,希望以后有機會多參加。”
2015-01-3013
2016-12日前,跨界詩劇場“第一朗讀者”第五季在海上世界胡桃里收官。本場主題“群山的輪廓”,主題詩人蔣浩、阿毛、陳陟云。學術主持西渡、向衛國。蔣浩曾獲界限詩歌獎、傾向文學獎、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阿毛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武漢市文聯專業作家,曾獲 2007 年度詩歌獎、第七屆華文青年詩人獎、中國 2009 年最佳愛情詩獎、2012 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屈原文藝獎等;詩人陳陟云自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就開始詩歌創作,20 多年來一直堅持用心靈寫詩。“第一朗讀者”是深圳市著名的公益文化品牌活動,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資助,深圳市文聯主辦,由詩人、戲劇家從容策劃,今年是該活動舉行的第五年。五年來,“第一朗讀者”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快節奏城市一直著堅持“詩生活”,讓人們的心慢下來,在詩情中體會遠方。(記者 劉莎莎)
2016-12-1324
2015-11“第一朗讀者”第四季海上世界胡桃里驚艷啟幕 | 著名詩人歐陽江河稱落淚遇見自己 “讓活字睜開眼睛?紙上還鄉”。創始于2012年的深圳精品文化品牌活動“第一朗讀者”,昨天下午(6月30日)在蛇口海上世界胡桃里音樂館啟幕。著名詩人歐陽江河、深圳詩人郭金牛作為該場活動主題詩人,現場參與和感受了小劇場形式的詩歌朗誦、音樂闡釋、舞蹈抒懷、活動裝置等藝術環節。第一次來到深圳感受如此前衛卻又“靈魂藝術”的詩歌及跨界藝術表現活動,歐陽江河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完全被震撼并經受了未曾企及過的靈魂交流,“我遇見了一個新我”,他說。著名詩人唐曉渡擔任當天活動學術主持。炎炎烈日沒有擊退對人們對詩歌堅持的勇氣,柔波蕩漾的海水讓理想在一個下午再次變得觸手可及。昨天下午,蛇口海上世界胡桃里音樂酒館,冒著酷暑趕來的詩歌愛好者們聆聽了歐陽江河朗誦的他的作品《致魯米》,深圳詩人郭金牛朗誦了他的詩歌名篇《想起一段舊木》。來自深圳市戲劇家協會制作體的表演藝術家們用朗誦、肢體表演、音樂等多重藝術形式先后展現了郭金牛的《許?白蘋洲》、《許?寶安區》等,和歐陽江河的《抽煙人的書》、《一夜肖邦》、《哈姆雷特》、《讀北宋詩》等佳作。著名音樂人惠雷彈唱了由他原創的音樂、郭金牛詩歌《十畝小工廠》,歐陽江河的《讀北宋詩》。 “一直以來對于詩歌我自認是一個不感動、拒絕交流和感動的人,但是今天在深圳‘第一朗者’詩劇場,我徹底被這種從未想像過的跨界藝術形式擊中,被一層層打開、閱讀,我完完全全地被震撼和感動,在聽到惠雷先生彈唱我的詩歌《讀北宋詩》時我已是滿眼淚水,我看到我身邊的從容老師也要淚落下來的樣子,應該感謝有她這么一位了不起的藝術總監創立了‘第一朗讀者’這樣一種跨界藝術活動,詩人從容這些年為詩歌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歐陽江河說。他在全球參加過300多場詩歌活動,他也剛從法國的詩歌現場回來,他說,“第一朗讀者”極具個性和創意,它在國際上完全是一流的水平,非常現代。是我參加眾多詩歌活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冷炳冰說:第一朗讀者第四季在海上世界胡桃里開演,這是一個最好的結合。詩歌與音樂與舞蹈與戲劇綜合的現場體驗,在這里完美呈現。詩是應該靜賞的,除朗誦詩外;戲劇是應該現場的,除電視劇之外。現場靜賞詩歌,幾乎不可能,但第一朗讀者做到了。 據深圳市戲劇家協會主席、“第一朗讀者”藝術總監從容介紹,作為起源深圳、目前國內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鋒特色的跨界詩歌品牌,“第一朗讀者”首次將詩歌、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元素集合于開放性的沙龍、校園、劇場、書城等公共空間,3年來已連續推出32期活動。“我們的終極關注點是人與人的心靈,選擇詩歌也是因為讀詩、唱詩、演詩其實是為了讀人、讀心和理解人、理解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靈魂,理解詩歌文字背后人類的歷史、生活的精神世界,最終抵達語言這塊人類的第二天地,并在這片大地深化人類的精神世界。”從容說。 (記者 劉永新 編輯 秦利靜)
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