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2020-1212月29日下午,由深圳市文聯、深圳商報主辦,深圳市文聯創研部、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承辦的深圳灣文化評論征文大賽暨首屆深圳文藝評論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商報大廈舉行。近40位深圳文藝界人士和獲獎者暢聚一堂,共同見證今年深圳文藝評論界的盛事。頒獎典禮上,深圳商報黨委委員、編委徐漢坤致歡迎辭。他表示,文藝事業的前進從來都離不開文藝評論的巨大推動。而深圳商報歷來非常關注和重視文藝報道。文化與財經、科技構成深圳商報的三大定位。“參與主辦首屆深圳文藝評論大賽,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擔當。我們欣喜看到,本次大賽為深圳文藝評論工作者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發現、培養和鼓勵了一批優秀文藝評論工作者,我們更期冀以此激勵大家未來繼續探索和創新文藝評論新思路,引領深圳文藝事業攀登更高的審美臺階。”徐漢坤說,深圳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需要文藝評論,文藝評論的繁榮發展需要高質量、高水準的文藝評論作品。這一切,都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圳商報也將不斷聚焦深圳文藝領域重要現象和事件,支持深圳本土文藝評論家發聲,為推動深圳文藝評論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王國猛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對文藝評論的看法。在他看來,判斷、規范、促進、引領,是掌握文藝評論的幾個關鍵詞。“評論家首先要對作品的好壞作出判斷,這是文藝評論最核心的功能。在作出判斷的時候,既要看到其好處,又要指出其瑕疵。”王國猛表示,引導是文藝評論的首要功能,評論家應該像史學家那樣秉筆直書,特別要對初學者在寫作中存在的規范化問題提出建議,譬如遇到哪種問題要怎么寫,用哪種方式來寫,等等。他認為,文章不宜太長,很多千古流傳至今的經典文章通常都是短而精的。他自己尤其欣賞篇幅短小精悍、觀點新穎犀利、語言生動流暢的文藝評論作品。除了引導,文藝評論的另一功能是促進,評論家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有助于寫作者提高學習水平。此外,文藝評論還要引領社會價值判斷。文藝評論不僅面對寫作者,也面對讀者。所以,文藝評論要堅持正確的導向,要倡導客觀公正的態度。他借用劉長卿的“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寄望文藝評論大賽要堅持辦下去,要一如既往地堅持、開拓創新地堅持、生機勃勃地堅持,在堅持的基礎上要有突破,為深圳文藝評論事業添磚加瓦。首屆深圳文藝評論大賽,自2019年10月啟動,至2019年12月30日征稿截止,共收到參賽作品593篇,經審核,符合參賽資格的作品459篇。7月31日,初評委完成初評,選出49篇作品提交終評。8月1日至8月15日,評獎辦公室聘請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北京市評協主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白燁,《南方文壇》主編、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燕玲,深圳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暨美學與文藝批評研究院院長、深圳市評協主席高建平,廣東省作協文學評論委員會副主任、深圳市評協副主席于愛成等組成終評委,對入選作品進行精細研究,獨立審讀,實行候選作品匿名、終評委名單公開、評委會評語公開的制度,產生首屆深圳文藝評論大賽獲獎作品。劉洪霞《鄧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的歷史敘事》獲一等獎;黃娟《市場語境下的深圳戲劇發展探析》、梁衛平《現代詩歌意象的走向與回歸》等5篇作品獲二等獎。林坤城《技術?藝術?產業:新時代雜技發展模式探析——以深圳雜技為例》、廖令鵬《當代城市文學一種改良》等10篇作品獲三等獎。笑笑書生(李瑄)《無限的文學》、溫秋圓《嬗變周而復始》等16部作品獲優秀獎。當天,王國猛、徐漢坤與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樽、汪洋、劉上江、安裴智,以及深圳市文聯創研部副主任謝鍶一起為獲獎者頒獎。作為獲獎代表,劉洪霞在頒獎典禮上發表獲獎感言。她說:“三流的作品也可以寫出一流的評論,而一流的作品未必能寫出一流的評論。因此我鐘情本雅明的話如同鐘情我熱愛的文藝評論的事業,‘如果想在評論領域里建立一種尊嚴,這就意味著你必須把評論重新建設成一種文體’。”劉洪霞表示,深圳文藝評論大賽的舉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藝評論的寫作中來,為深圳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的發展而助力。獲獎結果一等獎劉洪霞:鄧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的歷史敘事二等獎黃 娟:市場語境下的深圳戲劇發展探析袁 杭:“看客”的時代并沒有過去梁衛平:現代詩歌意象的走向與回歸覃婷婷:那些被嘲諷的監控者歐陽德彬:真實的城市,想象的生活三等獎林坤城:技術?藝術?產業:新時代雜技發展模式探析——以深圳雜技為例陳勁松:南翔小說的敘事策略及其審美品性劉 妍:粵味網絡文學二十載圖鑒謝端平:草根文學評論的困境與突破廖令鵬:當代城市文學一種改良李立超:談《花季?雨季》的深圳敘事與時代意識張亞麗:深圳詩壇:探尋城市詩歌的密碼唐小林:余華何以要對批評家翻“白眼”?凌春杰:現實主義文學的新實踐曾瑜婷 曾瑜媛:黃碧云《其后》與汪曾祺作品哲學論調比較研究優秀獎笑笑書生(李瑄):無限的文學楊國慶:展現新市民追求與奮斗的繽紛畫卷金 敦:《遠大前程》折射深圳文學的現狀與未來朱蔓青:心靈的原色王雨晴:傷春悲秋與感物美學溫秋圓:嬗變周而復始甘利英:其實,是因為男人張 旭:詩歌的時代精神朱建業:一條曲徑通幽的靈魂之路郝 周:讀下去,并且要運用——經典作品《活下去,并且要記住》對兒童文學創作啟示林麗梅:《生死場》的敘述結構與敘述話語分析袁甲清:深圳燈光秀的美學解讀路 堯:虛構與虛構之外畢元玉:從影響研究接受者角度淺論中國話劇的生成與發展馮永杰:新詩與政治:一個應坦然面對的話題王鉆清:淺議漢語新詩現代性之路(并列)
2020-12-3001
2021-09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昨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大學、深圳出版發行集團主辦,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深圳海天出版社聯合承辦的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20周年座談會暨《胡經之文集》首發式在深圳市中心書城多功能廳舉行。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出席了活動。 研討會上,市評協歷任主席胡經之、張俊彪、章必功和楊宏海分別作了講話,回顧和梳理了深圳市文藝評論發展歷程。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羅烈杰表示,以《胡經之文集》首發為契機舉辦評協成立20周年座談會,既對胡經之在文藝評論領域的突出貢獻表達了敬佩,同時也對深圳學術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極高的關注。 深圳大學副校長李鳳亮首先發言,談及胡經之的三大貢獻:“首先是胡經之作為中國文藝美學的開拓者之于中國學術史的意義,其次是他開創了深大人文學科,第三是他培育和引領了深圳的文化發展。”深圳出版發行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尹昌龍表示,能夠出版發行《胡經之文集》等一批文藝評論家作品,是深圳海天出版社的幸運和使命,同時也肩負起傳播文學價值、傳承深圳文明的責任。 李小甘對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20周年和《胡經之文集》深圳首發表示祝賀。他曾在20年前為胡經之的書寫過評論,他表示,深圳的文藝界要學習貫徹中央關于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決定,不斷提高文藝創作的綜合實力,創作出更多像《胡經之文集》這樣有影響的佳作。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于1995年11月,現有大學學歷以上會員129人,研究生學歷以上66人,其中博士學歷30人,中青年會員52人;副高以上職稱55人。
2021-09-0130
2019-10欣逢第20屆深圳讀書月即將開幕,10月27日15:00—18:30,在深圳中心書城多功能廳,一場00后作家與文學教育名師、文化名家、小作家家長的對話——“00后筆端新氣象”深圳校園文學現象探尋活動火爆展開。該活動由深圳市文聯創研部、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市學生文聯主辦,深圳市中心書城、深圳商報、深圳晚報協辦,深圳市裕同公益基金會承辦,胡立根、胡野秋、謝晨、蔣平、季晟康、王素霞、魏甫華、唐小林、歐陽志剛、楊青、祝為君、王芳、吳蘭蘭、劉上江、于愛成等嘉賓出席活動。立足現實,活在當下,面向未來,是深圳這座改革開放之城的天然屬性。隨著深圳閱讀之城、創意之城建設的全面提速,隨著“經典閱讀““陽光寫作”““創意寫作”的持續展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盛大開啟,一批又一批青少年作者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從80后、90后,到今日“紅日初升”的00后。近期,市文聯在全市開展深圳校園文學寫作狀況專題調研,發現深圳的校園創作呈現鮮明的創意寫作特質,科幻創作已成為校園寫作新現象,不斷涌現的校園文學少年已成為深圳建設城市文明典范的有生力量。深圳不但形成了為全國熟悉的“經典閱讀、創意閱讀”“陽光寫作、創意寫作”的理念共識,而且產生了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實驗教育集團、紅嶺教育集團、育才教育集團等一批特色文學教育學校。繼《花季雨季》后,又誕生了《內伶仃島上的獼猴》《遭遇創意隊》《紅樓造夢局》《蛇王》《唯有少年心》等一批校園文學優秀作品,由深圳市學生文聯、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與國家一級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知識出版社共同打造的《致青春中國青少年成長書系深圳卷》即將陸續出版發行,其中的深圳中小學生原創長篇科幻小說卷為國內首次。得益于深圳文藝界和教育界的持續推動,深圳中小學文學社團發展迅猛,據不完全統計,深圳中小學生文學社團已達500多家,文學社刊150余個。為總結深圳校園文學經驗,推介校園文學精品,擴大深圳校園文學知名度,讓深圳校園文學寫作經驗可復制可推廣,造福更多學校和家長,深圳市文化、教育、出版、社會公益組織等共同策劃了此項系列活動。活動由深圳市學生文聯秘書長,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學研究員謝晨老師主持。上半場為“那些溫暖與感動”板塊,三位00后作者及其家長和學校的校長、老師被請上舞臺,一起分享三位少年作者讀書、寫作和成長的故事,講述他們成長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同時還邀請了一批長期致力于文化創意、青少年閱讀、寫作實踐及青少年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的重量級專家學者,共同解讀深圳校園寫作現象特點、成因、啟示及未來走向。得益于深圳市文藝名家駐校計劃和紅學專家章必功校長的點撥指導,文學才女黃子真在高中時期寫下了《紅樓造夢局》,用00后的新鮮視角解構《紅樓夢》,黃子真所寫的是她心中的那個紅樓,她笑言:“高一下學期學的第一篇課文是《林黛玉進賈府》,我特地準備了一個PPT,本來是課前分享5分鐘,最后講的太激動,還擠掉了一堂語文課。”她表示,讓傳統文化流行起來是對它最好的傳承,讓古典年輕起來,也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一種趨勢和方向。從小就愛讀書寫字的陶睿,是個思維大膽,有些天馬行空的跳脫少女,寫作題材和文字風格多變,創作了多篇記錄生活的散文、涉及現實題材的小說等。她的發言真實而性情,形容自己為“放養”,批評媽媽不檢查她作業,呼吁“學生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談到對創作的理解,她覺得寫作就像喝水吃飯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非要說出所以然,一是吸收,二是輸出。開場便自謙自己作品“膚淺、單純”的小作者陳鵬宇,有著跟他初一學生身份和年齡不太相稱的淡然和沉穩。他說沈石溪老師的作品,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談到《蛇王》的創作,他表示,“我能夠把自己的思想代入到蛇的身內,讓它們幫我完成想象中的故事推演”,畫面感和信念感,對于創作小說而言非常重要。而針對動物小說的定義,他認為,將作者的思想代入了作品當中,讓動物發出了人類的聲音,這才是動物小說相當大的可貴之處。三位家長談起作者們在家的表現,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很愛看書。黃子真媽媽趙霞女士表示,從胎教便開始培養黃子真感悟世界的能力,從幼兒園開始便培育她看書的習慣,她從小對文字便很感興趣,名著方面尤其愛看《紅樓夢》,就連判詞都能背。陶睿的媽媽王芳女士表示,在為陶睿的一篇名為“春夏秋冬的路”的習作寫跋時,才關注到女兒寫作的寫作能力,開始有意識地對她引導。陳鵬宇的父親談到孩子從小對文字的敏感和作為家長對孩子閱讀能力的持續關注和陪伴,他表示:“作為家長的關鍵詞叫守望。守望孩子長大,守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三位孩子所在學校的校長、輔導老師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深圳實驗學校的吳平波老師談及黃子真及其作品時表示:“實驗學校充分發揮集團化的辦學有時,通過營造書香校園整合校內外的資源開展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合力地打造了校園文學的航母。”蓮花中學的徐連佳校長表達了對三位作者的祝福,談及陶睿,他表示:”除了有她個人的天賦和努力外,還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的結果。各位家長要讓孩子成功,一定要有寬松和健康成長的家庭。”陳鵬宇小學時候的母校福南小學校長邱坤彬表示,“孩子的個性需要父母發現并尊重他。學校要給自由的空間,要遇到一個好的老師,學校的定位也很重要,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活動下半場的主題是“我們的思考與建議”。胡立根、胡野秋、蔣平、季晟康、王素霞、魏甫華等6位專家,就如何開展親子共讀、打造書香家庭、書香校園,以及如何提高閱讀和寫作效率,以及青少年文學創作技巧等進行探討。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傳統文學研究專家胡立根認為《紅樓造夢局》應為“紅樓研究的青春派和時尚派”,文風活潑,思維新鮮不媚俗,難得的還比較厚重。作品一方面具有學者視野的宏大,全書12個章節將紅樓夢的主旨、人物等都做了解讀,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作者的文化底蘊比較厚實。發言中,胡立根老師還提出了四大教育困境理論,分別是“智慧發展困境”、“教學篩減困境”、“師生思維差距”以及“師生智力逆差”,建議教學由傳授走向建設,由控場走向建場,老師的作用是想辦法為孩子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在孩子們之間構建一個交流的平臺。為《紅樓造夢局》作序的著名文化學者胡野秋,也表達了對本書的認可,他表示,這本書走出了《紅樓夢》研究的新路。談及《唯有少年心》時,胡野秋贊賞陶睿多變的文字風格,相信陶睿的文學創作可以更寬廣。深圳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市評協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王素霞在發言中指出,語文教學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延伸至大學,培養的是一種素養,而不單純是一種技能。素養會伴隨你的人生,給你的生命給予更多的能量。有了這些,在將來的生活當中,當你遇到麻煩、困難和挫折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從你所閱讀中的思考、受益,尋找方案。著名心理咨詢專家、心理學特級教師蔣平點評《唯有少年心》有三個特點:心靈的自由,直率地表達,敏銳地觀察。他認為要想真正寫好的文章,一定要懂心理學,沒有心理學的文學一定是水平不高的。他給三位作者的建議是:“學會美好地生活。這不是狀態而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方向。”海天出版社副社長、著名學者魏甫華表示學習很重要,因為表達能力跟學習有很大的關鍵,碰到什么樣的老師和同學,以后大部分的讀書都是老師、同學發生關系。他很欣賞《蛇王》,并提出自己的建議:“不要用一個名詞把自己限定了,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心理結構才會進行寫作思考,一個人心性的高低會決定你走到什么樣的高度。”他指出,閱讀的核心和終點,就是讓自己經歷更多的事情,讀的書越多,看事物就有很大的差別。寫作要具備要有使命感,要承受著比普通人更大的痛苦,因為作為讀者,讀一本書不是跟書上的文字相遇,而是寫這本書的作者心靈的相遇。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發起人,來自北京的季晟康認為三位作者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深圳城市的多元化。他希望三位作者都把這次出版,“看作是人生當中和文學一次美好的相遇,這次的相遇不應該束縛你們,如果有一天你們不再成為作家,不再寫書也是非常正常的,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與會專家發言中都希望深圳校園寫作能夠為培育民族文化的帶來更多啟示,能夠發掘更多的文化創意后備英才,能夠生成文化土壤,為深圳文化先行示范提供一種支持,提供文化大家成長的無限可能性。在深圳,從家長到老師,從校園到社會,無不致力于校園文學的土壤培育,無不悉心為寫作小苗們澆水施肥。相信當一株株幼苗長成一棵棵小樹綠意盎然花滿枝頭時,他們必將反哺這座陽光燦爛的城市和我們共同的家園。據悉,本次研討只是“00后筆端新氣象”深圳校園文學現象探尋活動的第一場,該系列活動還將陸續展開。(市評協于愛成供稿)
2019-10-3017
2015-11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孟迷)昨日上午,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大學、深圳出版發行集團主辦,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深圳海天出版社聯合承辦的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20周年座談會暨《胡經之文集》首發式在深圳市中心書城多功能廳舉行。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出席了活動。 研討會上,市評協歷任主席胡經之、張俊彪、章必功和楊宏海分別作了講話,回顧和梳理了深圳市文藝評論發展歷程。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羅烈杰表示,以《胡經之文集》首發為契機舉辦評協成立20周年座談會,既對胡經之在文藝評論領域的突出貢獻表達了敬佩,同時也對深圳學術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極高的關注。 深圳大學副校長李鳳亮首先發言,談及胡經之的三大貢獻:“首先是胡經之作為中國文藝美學的開拓者之于中國學術史的意義,其次是他開創了深大人文學科,第三是他培育和引領了深圳的文化發展。”深圳出版發行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尹昌龍表示,能夠出版發行《胡經之文集》等一批文藝評論家作品,是深圳海天出版社的幸運和使命,同時也肩負起傳播文學價值、傳承深圳文明的責任。 李小甘對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20周年和《胡經之文集》深圳首發表示祝賀。他曾在20年前為胡經之的書寫過評論,他表示,深圳的文藝界要學習貫徹中央關于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決定,不斷提高文藝創作的綜合實力,創作出更多像《胡經之文集》這樣有影響的佳作。 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于1995年11月,現有大學學歷以上會員129人,研究生學歷以上66人,其中博士學歷30人,中青年會員52人;副高以上職稱55人。
2015-11-1717
2015-11【深圳商報訊】(記者 魏沛娜)近日,“蘇曼華從事文學創作50年座談會暨《蘇曼華電影文學選》首發式”在市文聯舉行。來自北京、廣州、遼寧和深圳本地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回顧和分析蘇曼華50年的文學創作歷程和作品。本次活動由《文藝報》雜志社、廣東省作家協會、深圳市文聯主辦,深圳市文聯創研部、深圳市文藝創作室、深圳市作家協會、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深圳市影視家協會承辦。 據了解,蘇曼華自1964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出版了各類文學專集或選集,作品多次獲國家及省級獎項。其中,《霍利&辣妹》獲2007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獎,負責編劇的兒童故事片《我們手拉手》獲第11屆中國電影華表獎。由蘇曼華擔任編劇兼制片人的兒童片《鷹笛·雪蓮》今年8月上映。退休11年來,蘇曼華一直筆耕不輟,近年來創作上側重于兒童電影。 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羅烈杰表示,蘇曼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精神值得學習,尤其是為了電影《鷹笛·雪蓮》三次登上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令人敬佩。廣東省作協副巡視員、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李國偉認為,蘇曼華關注兒童文學,深入學生,深入校園,這種藝術責任感使她成為新時期以來全國優秀的兒童作家之一。 據了解,當天首發的《天使的聲音——蘇曼華電影文學劇本選》收錄了蘇曼華創作的《天使的聲音》《跑過羅湖橋》《鷹笛·雪蓮》《送你一根魔杖》(即《我們手拉手》《河的那邊是香港》《天籟》《豬屁股帶來的煩惱》七部電影劇本。電影劇本《天使的聲音》已與投資方簽訂合同,目前正計劃籌拍。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