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18-10“中國藝術新視界2018”——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滾動資助作品巡展正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以“南國都市·深港澳行”為學術主題,共展示了127位青年藝術家的232件(組)作品。記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作品從國家藝術基金2014、2015、2016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創作人才、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各項成果中遴選而出。參展作品以藝術水準與學術質量為重要指標,兼顧藝術門類的全面性與地域版塊的針對性,濃縮式地展現作品整體學術面貌的高度與廣度。該展相關作品題材與風格,以主題邏輯為線索將作品分為“故土國魂”“都市林泉”“翰墨心印”三個主題板塊,從不同維度、不同視角展現新時代中國美術新生力量的藝術思考與創作實力,呈現中國青年藝術創作的活力與潛能。據悉,國家藝術基金自成立以來,已經立項資助美術類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837個,有效激發了當代青年的藝術創造活力。展覽將持續至10月21日。(記者尹春芳)
2018-10-1822
2018-10在不久前舉辦的第10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大賽上,來自深圳辛寬魔幻藝術團的魔術師辛亞飛表演的《扇之夢》,獲得中國雜技界的最高獎項金菊獎。近日,深圳特區報記者聯系到了正在加拿大演出的辛亞飛,聽他講述了獲獎作品背后的努力。
傳統文化中找靈感,魔術之路無捷徑魔術節目的質量重在設計。辛亞飛稱,自己作品的創作常常在電影、音樂、繪畫和攝影作品中找靈感。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視覺、聽覺沖擊,時常令他有“腦洞大開”的感覺。此次《扇之夢》的編排就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啟發。選擇扇子作為道具,是因為在不同時期、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中都出現過扇子的身影,承載著豐厚的中華文化印記。“比如說《紅樓夢》中出現的團扇,《水滸傳》中的折扇,還有一些拿來做武器的扇子,《西游記》中有芭蕉扇,《三國演義》中最著名的就是諸葛亮的孔明扇了。”在辛亞飛眼中,扇子小巧玲瓏,收放有度的外形特點,注定要賦予魔術設計無限的可能和韻味。確定了道具之后,辛亞飛開始著手將扇子的元素做到最大化。“我給自己立下了一個標準,凡是在之前魔術中出現過的扇子技法,都不可以在我的節目里出現。”這個標準的設立,為接下來魔術的設計增加了重重困難。辛亞飛開始將精力投入到研究不同扇子的種類中去,并發現了此前沒有留意到的扇子結構方面的問題。“解決的辦法非常簡單粗暴,就是一遍一遍地實驗”,辛亞飛買來不同的扇子進行改裝,研究結構,失敗的改裝作品裝滿了三個大箱子,魔術技巧也是對著鏡子一遍一遍練習。沒有捷徑,不斷試錯,辛亞飛的創作之路,每一步都走得耐心而細致。“其實魔術的流派,只有東西方之分,但在表現形式上,東方的戲法還是和西方魔術有很大區別的。我更希望用西方魔術的形式來表現中國文化。”辛亞飛最終選擇在魔術中加入中國民間古典舞的韻律。雖然從小參加過舞蹈培訓班,但魔術籌備之時,辛亞飛的骨骼和韌帶已經過了學習古典舞的黃金時間,這對于他來說,成為一個更大的挑戰。“我大學讀的是化學專業,一個理工男開始重新去藝術學校花了大半年時間,學習關于表演、身段、臺詞這些課程,很多東西都是從零開始。”辛亞飛笑著說。扎根深圳為魔術,創新之路不停步比賽當天,辛亞飛還遇到了一個小意外。由于后臺的地面不平整,道具中的機關在坑洼的地方顛簸震動,許多扇子在臺下就全部打開,此時距離上場只有幾分鐘時間了。“幸虧我們賽前有預案,預料到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進行了道具上的調整,沒有影響比賽的順利進行。”作為一場全國性的雜技盛會,參賽的很多都是省級院團,甚至是國家級的院團。許多參賽作品的道具華麗隆重,不少團隊帶來了包括編導、道具師、燈光師等全部陣容,而辛亞飛則承擔了《扇之夢》的絕大部分工作。“并不是說我們沒有這些人才,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我自己做的,所以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辛亞飛說。此次獲獎,辛亞飛總結出了自己的經驗。“創新是實力所在,代表著你有多少別人沒見過的東西,有多少完全屬于你、能夠代表你的東西”,其次綜合多方力量資源,幫助魔術產業的發展,注重人才的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深圳的魔術氛圍在全國來看可以說是最好的。深圳每年至少有兩三場魔術活動。而且深圳對于魔術的知識產權的保護非常注重,這也能將魔術產業帶入良性循壞。”采訪之時,辛亞飛正遠在加拿大表演,他形容自己目前的狀態是“分身無術”。未來他將繼續深耕魔術領域并拓寬產業邊界,“如果真的把自己像變魔術一樣,一個變出幾個來,這就好了。”辛亞飛笑著說。(記者張銳)
30
2018-10
深圳特區報訊 近日,由深圳市作家協會組織的肇慶采風活動中,來自全市近百名作家走進肇慶,親身感受肇慶的歷史文化以及獨具魅力的人文石刻景觀。參加本次采風活動的既有剛加入作家隊伍的新會員,也有為作協默默奉獻的老會員。新老會員在肇慶采風參觀了七星巖、中國硯村、宋城墻、鼎湖山,在好山好水中感受嶺南特有的風貌和風俗。在七星巖千年詩廊中感受雕刻的魅力,在中國硯村感受硯雕師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深圳市作協在此次采風活動中,還特邀了作家劉元舉和《特區文學》總編朱鐵軍為會員們展開座談。從作者到編輯用稿,給會員們帶來別開生面的文學大餐。會員們邊聽邊寫、激情勃發,一路上創作出不少作品,收獲滿滿。據悉,深圳市作協每年會定期吸收一批會員,在深圳市生活、學習或工作,發表或出版過具有一定水平和影響的文學作品、文學批評、翻譯作品者,或文學編輯、教學、文學組織工作有成績者,由本人申請,有該會會員二人介紹,經該會主席團審議批準,即為該會會員。同時,為了更好凝聚會員,每年還會舉行采風活動,激發會員的創作熱情。(李可君劉海燕)
06
2018-1111月6日上午,由中國藝術報社、深圳市文聯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40年深圳文藝發展座談會”在深圳市文聯舉辦。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及董小明、陳秉安、楊宏海、滕文金、從容、茹仙古麗、鄧春儒、鄭峰等深圳藝術家、新文藝工作者代表出席座談會,就深圳文藝40年的發展歷程、發展成就、發展特色、發展方向、工作經驗,以及與港澳藝術交流情況展開座談,并就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文藝事業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深圳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李瑞琦表示,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不僅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創造了文化發展的奇跡。深圳市文聯也一直鼓勵創新,并在各個文學藝術門類里面開拓更好的形式;深入基層,凡是有文藝工作者的地方,文聯就盡可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服務;整合資源,推動各個文藝門類發展,爭取在粵港澳大灣區新一輪發展中做出深圳文藝的貢獻,把深圳建設成為區域性的文化中心和創新的先鋒城市。會上,與會專家和代表紛紛結合各自的專業領域,介紹打工文學、南山戲劇節、寶安文藝、深二代戲劇、深圳魔術、深圳曲藝等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經驗和發展成果。他們表示,今天的深圳文藝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在深圳文聯的支持下,不斷走向創新發展之路。(記者 鄧曉偲 圖 主辦方提供)
2018-11-0606
2018-12▲第二屆“深圳民間工藝精品展”現場。第二屆“深圳民間工藝精品展”昨日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展出,以此拉開深圳市第12屆“客家文化節”的帷幕。本屆“客家文化節”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承辦。今年文化節的主題是“幸福客家”,將通過六大活動展現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城市巨變,以及新老客家人的幸福生活。本屆“客家文化節”上率先亮相的第二屆“深圳民間工藝精品展”將持續至12月9日,此次民間工藝精品展珍品薈萃,共展示銅雕、木雕、旗袍、棉塑、剪紙、烙畫、麥稈畫、紫砂陶藝、景泰藍工藝畫等不同種類的民間工藝精品50多件。其中包括入圍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終評的“87神仙卷紫銅浮雕”等重量級展品。 (記者聶燦)
2018-12-0629
2018-11近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秀展覽項目名單。全國各大美術館11個項目入圍,深圳美術館“見字如晤紙短情長——深圳美術館典藏現代書畫藝術大家信札暨精品展”獲得優秀項目獎。據了解,深圳美術館主辦的“見字如晤紙短情長——深圳美術館現代書畫藝術大家信札暨典藏精品展”2018年7月20日至8月19日展出。作為一個小規模的展覽,此展之所以能入選2018年文化旅游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在展覽的學術性基礎上,這批展品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記者梁瑛)
2018-11-2905
2018-11一場屬于少年兒童的文化藝術盛會在秋意盎然的鵬城拉開帷幕。日前,2018中國童話節暨第十五屆深圳童話節開幕儀式在少年宮舉行。開幕式上,百余個家庭歡聚少年宮,以童話裝扮參加創意童話cosplay親子秀活動。白雪公主、女巫、小飛俠、小紅帽等造型各異、五彩繽紛的裝扮使觀眾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歌唱、舞蹈、相聲、小品、短劇、走秀等形式多樣、精彩的親子表演更是讓觀眾連連叫好。據介紹,本屆童話節以“讀童話、看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寫童話、畫童話、創童話”為活動主線,開展語言、聲樂、舞蹈、戲劇、寫作、書畫、創意七大類項目活動。自今年9月份啟動以來,得到了眾多少年兒童的追捧。與往屆不同,本屆童話節引進了業內頂級專家指導團隊參與童話節,成立評審專家委員會。從專業指導、賽事流程、評審程序、評選標準等各方面進行大力改革,全方位共同助推中國童話事業的發展。
2018-11-0506
2018-11在西藏林芝的莽莽林海,有這樣一個美麗小鎮:具有藏式獨特美感的建筑,像棋盤點綴在河流原野和漫山野花之間,而在千年雪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圣潔寧靜。近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對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授予“中國最美戶外小鎮”稱號,讓這個小鎮再次刷爆朋友圈。
事實上,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是廣東省援藏重大旅游扶貧項目,歷經6年精心規劃設計建造而成。值得驕傲的是,這個驚艷世人的杰作幾乎全由深圳團隊實力打造,總設計師為深圳中營都市總設計師陳可石,包括多個參與的設計機構均來自深圳。近日,記者對陳可石進行了獨家專訪,聽他講述“最美戶外小鎮”背后的故事。深受驢友喜愛的旅游小鎮“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間。”魯朗國際旅游小鎮自去年開始運營后迅速成為深受驢友喜愛的旅游小鎮。這里既有藏式風格的家庭旅館、青年客棧,又有集休閑度假、娛樂康養為一體的藏式風格的國際酒店、別墅酒店,堪稱人們享受奢野旅游、體驗戶外樂趣的勝地。有評論盛贊,“布達拉宮是過去西藏上百年建造的一個偉大的工程,是世界文化遺產。魯朗小鎮就是如今西藏建設的當代的世界文化遺產。”然而這個堪稱“當代世界文化遺產”的典范建筑群的誕生,并非一日之功。陳可石介紹,魯朗小鎮作為廣東省援藏重點項目,廣東省委省政府對魯朗國際旅游小鎮的規劃提出了極高要求和明確預期——瞄準國際一流,建設西藏東南部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標準最高的旅游目的地。據陳可石回憶,魯朗小鎮的最初設計由一位美國設計師擔綱,但對于藏族文化的表現方面總有欠缺,最后決定聘請陳可石擔任總設計師。“圣潔寧靜”四個字也成了魯朗小鎮設計的終極目標。創造更時尚的藏式建筑陳可石對項目提出具體的設計宗旨和原則——“西藏的”“生態的”“現代的”和“時尚的”。陳可石說,“生態方面是設計方案需要付諸努力的,因為西藏的原生態是最受重視的理念之一。我們的規劃設計自始至終都堅持對生態現狀的尊重和保護。”但如何在“西藏的”和“現代的”這兩個理念下面做出一個富有地域性、原創性和藝術性的國際旅游小鎮,是陳可石及其設計團隊孜孜以求的目標。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陳可石及其團隊在小鎮整體空間設計上秉承藏族傳統建筑學,在形態上繼承了藏族建筑藝術元素。比如建筑門窗、色彩、外立面、斜墻,都做到了與傳統的融合。有300多個當地藏族畫工參加小鎮設計,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的40位設計師分成4個10人小組,畫了近千張彩繪設計圖。此外,魯朗國際旅游小鎮的設計還融入了當地的建筑元素。陳可石表示,魯朗的傳統民居樣式十分珍貴。地域性不單是符號,更重要的是對地域傳統材料的運用以及對空間的研究。對于西藏傳統建筑語言的高度提煉后,陳可石對原創提出更高要求,并對小鎮增加了一些新興的功能建筑,比如美術館、攝影展覽館、游客中心規劃館和小學等,并賦予它們獨特的現代建筑表達,也使得小鎮建筑形態更豐富。其中,美術館的設計是陳可石對于西藏建筑現代詮釋之中“現代、時尚”這兩個概念的表達,包括屋頂設計、室內設計和色彩的運用都希望能夠產生新的林芝工布藏族建筑表達方式,真正讓西藏現代的建筑語言與西藏傳統的建筑語言能夠融合共生,然后創造更時尚的一種西藏現代建筑表達。設計團隊來自深圳在魯朗國際旅游小鎮項目的實施中,還有一大創新,即采取“總設計師負責制”。作為這一制度在中國旅游小鎮當中的首倡者,陳可石坦言,雖然承擔的挑戰和工作量很大,但富有成效,它保障了這個宏大項目的學術高度,以及建筑風格的統一性。據了解,總設計師負責制是歐美國家在建設重要工程和建筑項目時通常采用的一種制度,是一種保障項目最后成功的方法。其核心價值是總設計師全程參與工程設計到施工過程,以此保障項目按照原設計理念貫徹實施。6年的實踐表明,實施總設計師負責制是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成功設計與建設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機制保障。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這項設計,陳可石與設計團隊30多次進入西藏調研考察和進行現場設計,17次大規模調整提升方案,發出現場調改文件480份,9位建筑師和景觀設計師派駐工地長達3年,最后打造出魯朗小鎮這一建筑精品。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廣東省援藏項目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可以真正說得上是“深圳制造”。據陳可石介紹,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工程前后參與的設計機構有20多家,其中深圳市西利標識設計制作有限公司、深圳市大晟環境藝術有限公司、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深圳奧雅設計集團、深圳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等,均來自深圳。這些深圳的設計團隊,用高質量的標準打造了魯朗國際旅游小鎮這一匠心之作。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在繼承西藏傳統建筑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當代西藏建筑學之美,成為對傳統西藏建筑藝術元素的現代詮釋。作為魯朗國際旅游小鎮總設計師,陳可石始終堅守他的初衷與使命——創造當代西藏的世界文化遺產。 (記者劉娥)
16
2018-10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9周年,由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市文聯組聯部、光明新區玉塘街道辦事處共同承辦的“到人民中去”深圳市文聯文藝志愿服務團迎國慶光明玉塘專場演出,走進長圳筑夢·紅色家園。深圳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梁宇,市文聯副秘書長、組聯部主任江冠宇,光明區政協主席李世清,光明區玉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丁鳳鵬和轄區500余名居民、工友共同觀看了演出。演出以嘹亮的歌聲、精湛的技藝和優美的舞蹈歌頌新中國成立69年日新月異的錦繡山河。舞蹈《盛世中國》拉開了演出的序幕,6名舞者傾情演出,把手絹舞的美演繹得淋漓盡致;讓現場觀眾嘆為觀止的雜技《單手頂》,演員在高空中以單手支撐和形態變化,完美表現出藝術的“剛”“柔”并濟;曾獲得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獎的《蹬鼓》以高超的蹬人、蹬鼓技巧讓觀眾大開眼界,演員們躺在舞臺上,向上伸著的雙腳附和音樂節奏蹬踢,笨重的鼓在演員們的腳上如律動的精靈,俯仰之間,無不極致;表演《晃圈》曾榮獲摩納哥第十七屆國際雜技比賽最高獎項,表演的姑娘們用小小的彩圈晃出了青春,晃出了時尚;《動感跳繩》點燃了現場觀眾的熱情,演繹出青春之歌、青春之舞。活動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們熱情高漲,精彩絕倫的表演讓其大飽眼福,演員們精湛的技藝也贏得現場陣陣掌聲。一位工友還在現場和家人視頻互動,直播演出情況,傳遞千里親緣。“到人民中去”文藝送關愛活動是深圳市文聯常年開展的一項重要文藝品牌活動。市文聯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組織藝術家走進社區、軍營、學校、企業等地方,讓大家都能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組聯部盛菲菲)
09
2018-109月27日,為增強紀律觀念、強化紀律執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深圳市文聯開展紀律教育月廉潔文化主題活動,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前往深圳市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東江縱隊紀念館參觀,讓市文聯干部職工接受一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市文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梁宇、張忠亮參加了本次活動。在紀念館講解員的引導下,市文聯干部職工參觀了序幕廳、東縱史跡陳列展覽廳、東江縱隊英烈廳和紀念館走廊,觀看了東江縱隊團結抗戰的歷史短片、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中開展艱苦革命斗爭的歷史圖片、東縱戰士生活用品以及所用武器等革命文物,深入地了解先輩為了民族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大家紛紛表示,要傳承東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自覺用黨章黨規黨紀規范自己的言行,增強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真抓實干,為深圳文藝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本次活動還組織參觀了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大萬世居。(黃娟)
2018-10-0909
2018-10蔣大為、戴玉強、董文華、陳思思、王麗達……10月17日晚,20余位著名歌唱家將齊聚深圳音樂廳,為“大夢復興”——王佑貴作品音樂會助陣。10月8日下午,音樂會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市文聯舉辦,作曲家王佑貴向媒體介紹了這臺向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之作。王佑貴是中國著名作曲家,其代表作歌曲《春天的故事》《新世紀艷陽天》《大三峽》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多情東江水》等作品連續5屆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金獎。“大夢復興”——王佑貴作品音樂會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文聯等單位聯合主辦,并由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資助。王佑貴介紹,“大夢復興”音樂會是其第4次在深圳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前三次分別于2001年、2007年、2014年舉辦,由倪萍、董卿、周濤主持,這次由誰主持?我先賣個關子。”王佑貴笑著說,“這次音樂會的18首歌曲是從我上千首作品中選出來的,此外還有交響詩《春潮》、充滿非洲風情的《嫁到非洲》等等,這給交響樂隊和合唱團都帶來了高難度的合唱。為了切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主題,還加了《龍飛鳳舞》,都是打破常規的創作。”音樂會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觀眾所熟悉的蔣大為、董文華、戴玉強、陳思思、王麗達、湯子星、黑鴨子等著名歌唱家都將逐一亮相,深圳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合唱團、深圳大學采桑子合唱團將全程傾情演奏、演唱,共同向改革開放40周年致敬。值得一提的是,王佑貴的代表作《春天的故事》不同以往,將以交響詩的形式由深圳交響樂團奏響。王佑貴說,音樂會除了有各種門類的獨唱,還有男女對唱、三重唱等表現形式。與以往三場相比,此次“大夢復興”是一臺交響音樂會。“交響詩我寫了許多年,一直希望能走進音樂廳。這次除了交響詩《春潮》,原本要推出鋼琴協奏曲,但經過一年的創作修改,現在還在打磨。”王佑貴動情表示,“雖然我現在人在北京,但心永遠系著深圳。我的好作品都是在深圳創作出來的,感謝深圳這片熱土,有那么多知心的支持我的朋友。”深圳市文聯主席李瑞琦介紹,去年王佑貴就提議做一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音樂會。“《春天的故事》吹響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引領中國邁向新時代,那么用什么來慶祝40周年?”李瑞琦說,“王佑貴作為一個因《春天的故事》而聞名全國的作曲家,他想精心策劃一臺高質量的音樂會,向這個偉大的時代致敬。”李瑞琦表示,這臺音樂會是深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活動之一,目前都已準備就緒,值得觀眾期待。(記者 祁琦/文 韓墨/圖)
15
2018-1010月13日,由浙江省作協《江南》雜志社主辦、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政府協辦的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在杭州蕭山舉行終評委會議。經過數輪緊張投票,王安憶《向西,向西,向南》、白先勇《Silent Night》分獲中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計文君《化城》、王手《第三把手》、孫頻《松林夜宴圖》獲得中篇小說提名獎,蔡東《朋霍費爾從五樓縱身一躍》、邱華棟《云柜》、哲貴《柯巴芽上山放羊去了》則分享短篇小說提名獎。整個獎單中,名家依然穩健坐鎮,70后80后作家斬獲多席。郁達夫小說獎每兩年舉行評選,是目前國內頗具影響的針對海內外華語中短篇小說創作的小說類文學獎項。本屆終評委仍由著名作家、學者和重要文學刊物主編組成,主任為陳建功,八名成員為馬原、李敬澤、蘇煒、阿來、張抗抗、施戰軍、袁敏、程永新。深圳青年作家蔡東《朋霍費爾從五樓縱身一躍》榮獲短篇小說提名獎,是廣東唯一獲獎作家。(記者趙玉)
2018-10-1515
2018-1012日晚,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的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頒獎晚會上,由龍華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選送、龍華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創作的原創小品《年會》經過與全國500個參賽作品的角逐,一舉摘得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第六名的好成績。據悉,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后舉辦的一項國家級電視文藝賽事。龍華區選送的小品《年會》創作于2017年,講述了一位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面對篡改經典的外行老板,堅守藝術底線,最終感化了這位不懂藝術的老板。該小品此前已先后榮獲2017年深圳市第十四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藝術節小品類金獎、2017年度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小品類一等獎等獎項認可,此次赴京角逐全國大賽,主創團隊又反復打磨了作品,不斷優化和完善表演形式,最終呈現在全國電視觀眾前的小品《年會》,風趣幽默亦有不屈風骨,演員更是現場演唱一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引發了觀眾的熱烈掌聲。點評專家方芳評價稱,“我在這部作品中看到了藝術家的風骨。”(記者張尉心楊明銘通訊員王闖)
2018-10-1511
2018-10
【深圳商報訊】(記者聶燦)記者昨日獲悉,備受期待的《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啟動儀式近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廣東省博物館等8家博物館位列其中。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創新打造的重要精品項目之一,《國家寶藏》第一季以前所未有的“紀錄式綜藝”節目模式,創造性地踐行了“讓文物活起來”的指示精神,獲得了社會各界及海內外的熱烈反響。
《國家寶藏》第二季繼續由央視和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手,全新加入廣東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從第一季的八大博物館(院)手中接過了講述中國故事、讓國寶活起來的接力棒。
11
2018-10
【深圳商報訊】(記者梁瑛)作為國內首家設計主題美術館,華·美術館十周年之際推出特別項目,由Makkink & Bey工作室團隊策劃的“超景觀”展覽近日在深圳華·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將設計作為一個媒介,通過設計與景觀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不僅呈現出了新的設計形態,也對未來進行了不一樣的探討。
“超景觀”展覽使用了華·美術館三層樓全部空間,共展出61組作品,分為四個主要的區域:繪圖室、模型室、起居室以及教學室。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6日。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舉辦多場面向大眾的講座、論壇等公共項目活動。
12
2018-06▲第三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學術研討會在深圳舉行。當前,魯迅研究還有哪些學術增長點?年輕學者眼中的魯迅研究有何新意?由深圳大學人文學院主辦的為期兩天的第三屆“魯迅研究青年工作坊”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深圳舉行,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廈門大學、北京魯迅博物館、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二十余位學者參會,分享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再解讀魯迅的一篇作品本次會議召集人、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清華向本報記者介紹,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定位于“魯迅精讀”,與會代表當致力于“再解讀魯迅的一篇作品”。以解讀一篇作品為基本框架,關聯魯迅在不同時期以不同體裁創作的相近主題的其他作品,旨在幫助普通讀者走進魯迅獨特的思想與情感世界。“魯迅研究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已有很多成果,產生了很多話題。但在今天,為什么我們仍要閱讀魯迅,仍要研究魯迅,最重要的原因是魯迅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專研魯迅的作品,是魯迅研究的基礎,又是魯迅研究的最終目的。我們希望進一步探討魯迅作品中獨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們還希望把這些研究介紹給普通讀者。為此,本次工作坊的舉辦初衷是在‘小規模、小題目’的情況下,讓大家用隨筆式的寫法,寫出比較能被普通讀者接受和理解的文章,來分析挖掘魯迅的作品,讓魯迅的意義最大化。”曹清華說。記者看到,在開幕式上,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黃子平作了主題演講《從愛姑的腳,推定〈離婚〉的主旨并非“反封建”,又由此論及魯迅的身體記憶》。在兩天熱烈的會議研討中,與會學者分享的觀點文章不乏大的學術視野與深度,涉及前沿的學術課題和研究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推進魯迅研究。需要一提的是,此次與會學者向會議提交的均是未以任何形式在刊物、網絡公開發表的原創論文。重新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業松重聽《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聲音”,他認為,作品立足于對沉默的國民的魂靈的深刻洞察和對于苦人的深切的人道同情。“在祥林嫂的案例上,沉默的國民的魂靈表現為祥林嫂對于家庭幸福的珍惜和渴求,深層是對于封建禮教的控訴和婚姻自主、女性解放和女性權利的爭求。”“禮教吃人”“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弊害”是《狂人日記》流傳較廣的主題,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劉衛國則對《狂人日記》的主題再辨析。在他看來,也許用“反省吃人習俗”來概括《狂人日記》的主題,更符合作品實際,更貼近魯迅原意。“魯迅一生寫作了60余首舊體詩。這些詩歌雖然僅為魯迅文學創作的一小部分,但是卻幾乎涵蓋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并記載了他作為現代中國文學、思想的先行者的復雜心路歷程。”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中文副教授楊昊昇探討《魯迅舊詩的歷史感與現代性》,特別是舊體詩這一被“新文化運動”所貶抑的文體如何以其自身承載的豐富的歷史、文化記憶參與現代作家對當下生存境遇的思考和表達。寫出平民的精神世界與社會底層那些沉默者的心聲,一直是魯迅小說的使命。深圳大學中文系教授湯奇云以“暫憑杯酒長精神”為題,指出在《吶喊》與《彷徨》這兩部小說集中,魯迅正是用酒精來“激活”乃至“照亮”現實生活中的“怯懦者”或“反叛者”的精神世界。“‘酒’不僅讓其筆下的那些命運失敗者、人生落寞者或時代落伍者,成為了那沉默時代的話語主體,成為了封建文化的批判者,甚至成為了他自身苦悶人生的反思者。”湯奇云說。(深圳商報記者 魏沛娜)
2018-06-1208
2018-10國慶長假期間,第10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大賽在深圳歡樂谷舉行。最終,7個魔術節目獲得金菊獎,其中包括了來自深圳辛寬魔幻藝術團的魔術師辛亞飛主演的魔術節目《扇之夢》。據悉,辛亞飛的獲獎作品是他從中國元素中取材、創造中國風現代魔術的一次嘗試。60多個節目中脫穎而出中國雜技金菊獎是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雜技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全國性文藝專業獎項,是中國雜技界的最高獎項。目前,金菊獎評比分為雜技、魔術、滑稽三個子項;每三年評比一次,共設20個獲獎名額,其中雜技類10個,魔術類7個,滑稽類3個。本屆金菊獎全國魔術大賽于10月1日正式開幕。大賽共有24組選手參賽,選手們分為A、B兩組于10月2日、3日進行了精彩的演出。主辦方介紹,本屆大賽參賽節目可謂百花齊放,不但有傳承創新中國傳統魔術流派的“手彩”、“戲法”,更有近年來聲名鵲起的近景魔術、大型幻術等,讓人目不暇接,是涵蓋最廣的一屆。本次大賽還特邀國內魔術名家、業內專家和泰斗級魔術大師擔任評委。辛亞飛說,今年大賽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個賽區都有20多名選手,60多個節目最終只有24個入圍決賽,最后再選出7個,淘汰率很高。據悉,此次金菊獎魔術大賽共有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選送節目報名參賽,最終大賽從深圳、成都和北京賽區三個賽區中遴選出來自各地雜協代表國內魔術表演最高水平的節目進入決賽。10月4日晚,大賽閉幕式在深圳歡樂谷舉辦,獲獎的7個節目包括廣東辛亞飛的《扇之夢》,遼寧李諾亞、方舟的《九兒》,北京梁毅虎的《流光掠影》,江蘇朱明珠的《紙飛機》,天津劉芳的《魚韻流芳》,江蘇孫秀芝的《羽》,重慶李南江的《幻影飛鴿》。從四大名著中獲取靈感作為一名80后魔術師,辛亞飛的作品使用過各種道具,而此次的獲獎作品《扇之夢》所選擇的扇子則較為少見。辛亞飛表示:“我一直以來都想創作一個中國風的魔術節目,《扇之夢》就是我從中國元素中取材、創造中國風現代魔術的一次嘗試。”扇子是中國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四大名著又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所以辛亞飛這次專門選取了四大名著當中的扇子元素。辛亞飛說:“比如《紅樓夢》中侍女的圓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羽毛扇,《西游記》中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水滸傳》的書生折扇、功夫扇等,將它們編排進我的節目中,這是一個具有傳統中國風的現代魔術。”辛亞飛坦言,如何將扇子和中國古典舞相結合,并配以音樂創作,才是《扇之夢》這個節目的難點所在。“魔術節目的質量,也恰恰在于設計。比如同樣是撲克,不同的魔術師有不同的設計,才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記者祁琦)
2018-10-0827
2018-099月26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會上,粵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學機構共同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及合作發展的認識,并建立粵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學合作長效機制。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戰略背景下的文學盛會,旨在以文學連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認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發展推動共建,進一步增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聯誼與來往,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文化繁榮提供寶貴的智慧財富。本屆峰會以“推進城際合作共建文學灣區”為主題,匯聚全國以及粵港澳文學和學術界的智慧,探討粵港澳三地11城市的文學合作長效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繁榮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而且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表示,希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更好地推動嶺南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能夠在當代文學領域努力走在全國前列;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夠發展出以文學為核心的大IP。會上,香港作家聯會、澳門基金會、廣州市作家協會、深圳市作家協會等11家粵港澳三地城市文學機構共同發起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倡議書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及合作發展的認識,建立粵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學合作長效機制,通過舉行文學會議或論壇、共建城市文學活動載體、互通文學作品發表渠道、輪值承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等形式,構建粵港澳三地文學界交流合作新格局。據了解,2017年12月21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這一概念。一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熱情響應:9月20日,深圳作協剛剛和阿里巴巴文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大灣區杯(深圳)網絡文學大賽正式啟動;6月29日,由香港《香港文學》雜志社、廣州《作品》雜志社及深圳《特區文學》雜志社在深圳聯合舉行了“大灣區文學”對話活動等。(呂紹剛、夏凡)
2018-09-2727
2018-09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昨日在深圳舉行。9月26日上午,以“推進城際合作共建文學灣區”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粵港澳三地11城市的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據了解,本屆峰會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作家協會承辦,旨在匯聚全國以及粵港澳文學和學術界的智慧,探討粵港澳三地11城的文學合作長效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繁榮發展。發揮綜合優勢據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由“9+2”11座城市組成,即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戰略背景下的文學盛會,旨在以文學連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認同,以交流聚合力量,以發展推動共建,進一步增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聯誼與來往,共敘嶺南情,共筑中國夢,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文化繁榮提供寶貴的智慧財富。去年12月21日,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這一概念,并從粵港歷史、港澳經驗、深港個案等角度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共性與個性進行深入論述,探討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這一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和熱情響應,大灣區城際文學聯動與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不斷深化。今年9月20日,深圳市作協與阿里巴巴文學聯合主辦的首屆大灣區杯(深圳)網絡文學大賽正式啟動,大賽將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網絡文學事業的發展繁榮,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事業的繁榮添磚加瓦。從文學界到學術界,從官方到民間,從理論建構到文學實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在多方力量的關注和重視下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峰會開幕式上,深圳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金海致辭表示,粵港澳三地唇齒相依,同根同源,同聲共振。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而且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共生互動,合作共贏,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關鍵,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愿景。陳金海表示,當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提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歷史節點上,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文化意義,秉承粵港澳三地的文化傳統,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的綜合優勢,在文學、文化領域積極開展精誠互信、富有成效的友好交流與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貢獻文學智慧。發布《倡議書》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書面致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舉世矚目,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前景廣闊,廣東文學界激越滿懷,充滿期待:一是要以新時代為新起點,講好灣區故事。二是要以實施綱要為新契機,當好文化先鋒。張知干表示,粵港澳文學界一定會勇于創新、善于創造,勇于突破,勇于超越,不斷拓寬合作領域,積極創新合作方式,成功打造文學合作、共同發展的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當天會上,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深圳市作協主席李蘭妮宣讀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呼吁粵港澳三地11城市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攜手建設人文灣區,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香港作家聯會會長、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潘耀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林崗,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州市作協副主席張梅,珠海市作協主席盧衛平,佛山市作協主席張況,江門市作協主席張啟雄,東莞市作協主席陳啟文,中山市作協副主席徐向東,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肇慶市作協主席鐘道宇,深圳市作協副主席、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梅毅等嘉賓分別圍繞本屆峰會主題,就如何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展開熱烈交流研討。據悉,下一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將在澳門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倡議書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旨在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粵港澳大灣區由“9+2”11城市組成,即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文化相融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一環,文化建設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應有之義。粵港澳三地11城市應該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合作,攜手建設人文灣區,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2017年12月21日,在中國作協和廣東省作協的關心指導下,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在深圳舉行,首次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這一概念。來自香港、澳門、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著名專家學者從粵港歷史、港澳經驗、深港個案等角度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共性與個性進行深入論述,強調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在大灣區建設中的文化意義,展望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在華語文學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進而探討了建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的可能性。一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關心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從理論建構到文學實踐兩個方面都得到了不斷發展、逐步豐富。今天,值此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召開之際,我們粵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學機構本著共生互動、合作共贏的精神,深入探討,達成共識,聯合發起如下倡議:——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及合作發展的認識。粵港澳三地唇齒相依,同根同源,共生共榮,同屬于嶺南文化核心圈,都處于祖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而且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我們應該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秉承粵港澳三地的文化傳統,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的綜合優勢,在文學藝術領域積極開展精誠互信、富有成效的友好交流與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貢獻文學智慧。——建立粵港澳三地11城市文學合作長效機制。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行文學會議或論壇,不斷加強文學交流互動;通過共建城市文學活動載體,互通文學作品發表渠道,不斷完善文學交流平臺;通過輪值承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不斷推進文學聯動,構建粵港澳三地文學界交流合作新格局。培育清新剛健、多元蓬勃的大灣區文學生態,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共同體,使之成為華語文學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樞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順應時代潮流,借助“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發展的強勁勢頭,推進城際合作,共建文學灣區,向世界文學發出我們的聲音,展示漢語言的強大生命力,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提供中華民族的文學貢獻。香港作家聯會、澳門基金會、廣州市作家協會、深圳市作家協會、珠海市作家協會、佛山市作家協會、中山市作家協會、東莞市作家協會、惠州市作家協會、江門市作家協會、肇慶市作家協會2018年9月26日記者魏沛娜/文韓墨/圖
2018-09-2727
2018-09當地時間9月25日晚7時,第三屆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閉幕式暨頒獎典禮在溫哥華隆重舉行。來自中國深圳的著名導演李亞威榮獲本屆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導演成就大獎”,與此同時,她拍攝的紀錄片《過端》榮獲本屆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一年一度的加拿大金楓葉國際電影節,作為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國際電影人交流盛會和合作平臺,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支持,不僅是一場電影人的盛會,更是一次世界各國文化深度交流的文化盛宴。本屆電影節參賽參展影片共504部,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日本、烏克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分為院線片、短片、網絡長片、紀錄片、綜合類影片和原創劇本作品六大系列,其中很多優秀影片是在加拿大首映。世界眾多明星受邀出席金楓葉國際電影節,其中包括著名演員張鐵林等。來自中國深圳的著名導演李亞威是深圳市文聯副主席、深圳市電影電視家協會主席、深圳市影視產業聯合會會長,長期從事紀錄片拍攝工作,多次榮獲國際大獎。她拍攝的紀錄片題材大多是反映我國偏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風貌,其中反映云南楚雄彝族民族風情的系列作品,在社會上取得了巨大的反響,為推介彝族民俗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此次獲獎的《過端》是反映深圳燃氣集團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扶貧工作及當地人生活狀況的紀錄片作品,是李亞威導演歷時4年跟蹤拍攝、精心制作完成的。為了感謝李亞威導演辛勤工作和付出,三都水族自治縣有關人士特地趕到溫哥華出席電影節,見證了紀錄片《過端》的獲獎。(記者 胡云涌)
2018-09-27